地区版

为何中国信徒的宗派概念较为淡薄?

信徒
信徒

有位朋友阅读了关于宗教改革的书籍,于是就来问我是不是属于路德宗?我说我们当地从未有过路德宗,而是基本以改革宗为主,不过绝大多数信徒对此宗派的概念并不强,而只是单纯信主而已。

当前中国教会中,除了少数信徒外,都没有明显的宗派倾向,甚至连基督教会有哪些宗派都不清楚。弱宗派化是中国基督徒重要特征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教士都离开了中国,教会也走上了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随着传教士的离开,他们在华所建立的宗派就失去了传承,再加上五十年代末实行“联合礼拜”,不同宗派的信徒都被集中到一些大教会礼拜,这进一步瓦解了宗派意识,让中国教会进入了“后宗派时代”。

比如有位山东的姐妹就说,她祖上是“耶稣家庭”的,可五十年代时,组织被解散了,其祖父也就到大教堂聚会了。宗派的传承因此也就断了。从中就可以看到,中国教会因着特殊的历史原因,比全球更多地方更早进入了“后宗派时代”。

而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网络的普及,人们得以更为便利地获得各种信息。而这最直接的结果是,对教会宗派进行了解构。有些教会中都是各种思潮并存,并没有形成十分固定的某宗派信仰群体。

即便是有些自称改革宗的组织,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加尔文主义。而是同样存在其他宗派的影响。比如就有教导加尔文主义的教会,认为必须施行浸礼,而且他们也对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期十分淡漠。而且随着网络时代深入,非宗派现象只会越来越明显,中国信徒对于宗派的概念将会逐渐淡化。

而中国教会在教导上,也存在明显重视圣经,而轻视教义的情况。很多教会都高举“唯独圣经”,认为基督徒的思想言行都必须从圣经中寻找依据。而对于教义他们都持漠视甚至批判的态度。比如就有些教会负责人认为,教义都是“人的遗传”,只有读经才是正道。

这种说法显然存在问题,但却必然导致宗派概念的淡漠。很多宗派的形成,都是对于《圣经》的解读以及大公教会传统继承出现差异造成的,都出现了各自的教义。而中国不少教会轻视教义的做法,自然也就减小了传统宗派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义传统”,但由于解经又缺乏系统性,加上教会内存在不同解读声音,因此也不可能形成新的宗派,而是处于一种非宗派的状态中。

非宗派概念能让信徒少一些宗派主义羁绊,更好地面对上主。不过弊端也是存在的。就是在神学上变得肤浅,而不成体系。这种信仰懵懂的状态,确实也是教会发展,信徒生命成长甚至社会见证的障碍。因此非宗派的利弊,还有待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