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如何看待“网络祭祀”及如何过好清明节?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引言

今年上半年的这波疫情来势汹汹,已经波及到了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出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出行受限只是生活质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影响,只是感觉不那么方便而已。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这可不是方不方便的问题,而是影响人们情感生活的问题了。

就如这几天的清明节所显示的那样。不少人因为疫情的缘故无法去往墓园祭祀亲人,这对于在这方面十分看重,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胞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 

防疫的政策是刚硬要求,肯定不能破坏,于是为了满足祭奠者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之情,网络上推出了“网络祭祀”的服务。

所谓的“网络祭祀”就是策划者帮助策划并代替祭奠者前往墓园祭祀他们亲人的服务,这项服务有着不同的套餐可以选择,越高档的套餐,自然服务的项目就越多,越丰富,甚至包括了“代哭”。

作为基督徒,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祭祀”这类商业现象呢?我们又该如何在疫情管控的情况下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呢?

一、“网络祭祀”的浅析

“网络祭祀”固然是因应疫情而兴起,但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广泛流传,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很可能就是人们图方便的心理特征。

问题是,当人们因为图方便而接纳“网络祭祀”及商家代替祭祀的服务时,是否已经将扫墓与祭祀当成了“例行公事”,却丧失了其中的内涵了呢?

好比说,扫墓与祭祀只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要完成了,就能心安理得,而不管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完成的。

如果有人将扫墓与祭祀当成一项任务,那么就说明那人跟那已故的亲人并没有多少情感的连结了。他做这事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或者只是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而做给人看的。

身为基督徒,笔者固然不赞成人们用迷信的方式去祭拜已故的亲人,但比起这种以迷信的方式祭拜亲人更加不堪的则是为了祭拜而祭拜的心理。因为人若存这样的心理,那么祭拜已经完全失去了它本来应该有的意义。

话又说回来,采纳“网络祭祀”的人并不都是为了图方便,其中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着实际的困难。比如,最近上海的疫情异常严重,处于封控及管控区的人就不能随意离开居住地而前往墓园去祭拜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十分想念自己的亲人,又无法前往,就只能采取网络祭祀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可是,这种情况会十分普遍吗?“网络祭祀”作为一项新的产业链迅速兴起主要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需求吗?

简而言之,在笔者看来,如果网络祭祀只是暂时的举措,它是缺乏作为产业链而崛起的基础的。也就是说,网络祭祀的背后更多的是世俗化的价值观。

二、基督徒该如何过好清明节?

说到清明节,自然就跟扫墓与祭奠分不开了。那么基督徒可不可以在清明节去墓园扫墓呢?笔者认为基督徒当然可以去扫墓,只要他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分别为圣,不去沾染迷信的祭拜方式即可。

也许有的基督徒不赞成基督徒去墓园扫墓,他们之所以不赞成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已经信主而离世的人是不需要活人再去祭奠的。倘若不信主而离世,那么不信的人已经灭亡,再去祭奠也回天乏力,无济于事了,与其再去回想那些忧伤的往事,还不如忘记这一切,努力面前的生活。

还有的人更是将“死人”与“不洁”联系在一起,好比说去一趟墓园就会沾染许许多多的不洁与晦气,为了能让自己“分别为圣”,不受魔鬼搅扰,所以还是不去得好。

上述这些观点,笔者都不赞同。因为即便信主的亲人已经归入主的名下,灵魂得享安息,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我们仍不能剥夺他们的哀思之情。我们不能以其已经得救为由,硬生生地压制他们对亲人思念的情感。因为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完全忽略了死亡所带来的痛苦,而对于基督徒来说,这痛苦仍是真实的。

至于去墓园扫墓会沾染晦气一说,纯粹是迷信思想在作怪,是无稽之谈。因为魔鬼并不总是住在坟墓里面,并不总是与死人同在。从《约伯记》可知,魔鬼在世上乃是“走来走去”“遍地游行”的。

那么基督徒可不可以借着“网络祭祀”来表达他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呢?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将“网络祭祀”只是理解为透过网络的方式由他人代办相关事项,好让我们能借着这样的方式实现对亲人的哀思,那是可行的。

然而,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话,笔者认为还是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因为任何真实的哀思都是应当注入我们真实的情感,而能到亲人坟头伫立一会儿,亲手整理并清洁墓碑,凝思片刻,显然是更加真实与深刻的。

另外,如果我们一定要借助网络祭祀的方式的话,也要选择靠谱的公司,并且事先跟他们表明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嘱咐他们一定不可摆设任何的祭祀物品,而只要代替他们清洁坟墓,并连线让他们能透过屏幕伫立并静默片时便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