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福音是有关“和睦”的好消息

和睦
和睦

引言

如果说,“和平”侧重两个大的群体之间的关系,那么“和睦”所涉及的主要便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一般用在家庭、工作或教会生活中。不管是跟邻舍、家人、亲戚、朋友、同事还是教会中的弟兄姊妹,作为基督徒,我们都当努力追求与人和睦相处。

我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说即便是陌生人,只要我们能与他们建立起一种和睦的、友好的、彼此尊重及信任的关系,那种关系便能给自己带来一臂之力,到了关键的时候都能派得上用场。

当然,基督徒追求与人和睦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更是为了荣耀见证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因为他是和平的君王。他喜悦我们与人说和睦的话,与他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我们不当为着搞关系而搞关系,但和睦的关系的确能相互成全,使人得安慰、得建立。

一、基督借着十字架成就了和睦

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告诉我们,耶稣基督借着自己的死将两下归为一体,成就了和睦。我们知道,教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性乃在教会的成员乃是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比如,在罗马的教会中就存在着犹太基督徒与外邦人基督徒这两个群体。犹太人与外邦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犹太人求神迹与律法,而希腊人只求抽象的哲学智慧,他们在文化、礼仪及生活方式上面都很难同步,加上犹太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便有排外的思想,便进一步使得这个群体面临着相处上的困难。

不过,保罗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差异已经在基督的救恩里变得可有可无了。保罗相信所有信奉上帝儿子之名的人,不管是犹太人、希腊人、还是野蛮人都在基督耶稣里成为“一”了。这些信奉上帝儿子之名的人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他们靠着主的恩典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是爱的团契。

虽然人与人之间仍然会存在一些“嫌隙”之处,但从整体上来看,他们已经成了生命共同体,耶稣基督已经在他们中间成就了“和睦”。这里所指的“和睦”首先是一种彼此委身,彼此尊重,彼此相属的关系,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信主的人已经成了自己人,成了一家人,不应该再将对方当作“外人”来对待了。

二、基督与保罗的教导——追求和睦的事

基督虽然不是撒都该人,不是妥协派,也不是奋锐党人,不是激进的革命党。基督是和平的君王,使人与上帝,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我们借着基督得与上帝和好,也借着基督与人和睦。

基督来的目的不是要摧毁一切的被造之物,而是要救赎他们,使他们在救恩里得以被修复。比如,圣经教导我们要爱仇敌,而不是去毁灭仇敌。因为打击报复只能产生更多的恨,唯有饶恕的爱才能修复人际关系,才有可能使仇敌成为朋友。

既然上帝就是爱,既然基督的命令除了要我们爱弟兄之外,还要加上爱众人,那么主的心意自然是要我们与人和睦。就如主耶稣在登山宝训开始的时候便大声疾呼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

在这方面保罗也是不厌其烦地教导上帝的百姓,保罗劝他们,若是可行,总要尽量与人和睦;保罗也劝勉罗马教会的信徒,希望他们能多多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上帝不是要我们牺牲自己的信仰立场去迎合身边的人,而是要我们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及善意,用友好的方式去行事为人。

想要达成和睦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付出多方面的努力,比如最重要的便是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及善意。不管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经有过多少不堪的往事,都不该影响我们对他的基本尊重,就是说把他当成上帝所要拯救的对象那样来看待。尊重与善意是维系人际关系,使其变得和睦及美好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唯有在接收到他人的尊重及善意的前提下,才能敞开心扉。

一个谦卑、温柔、忠诚以及善解人意的人,有谁不愿意跟这样的人交朋友呢?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甚至经常与罪人、妓女、税吏待在一起,一同坐席、一起吃喝。在整个过程中耶稣给他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相处还不到一天,那些与他接触的人就已经发生了奇妙的改变。

其次,我们若要追求和睦,也当常存着一颗愿意更多认同别人的心去全面了解对方的观点及想法,并且在深刻了解对方的情况之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指出自己在哪些地方与对方有所不同,在哪些方面可以求同存异,在哪些方面还需要保留自己的意见等。

这样做,既能显示我们对对方的尊重,也能显示我们在看待对方的观点上面是带着充足的诚意,而不是随意批评或否定。古人不也有类似的观点吗?正所谓“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追求和睦的人不一定非得放弃自己独立的人格或观点,也可以在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同时真诚地向对方指出我们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顶多就是两个人各抒己见,并未存在着冲突的必然性。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