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冷漠比苦难更酷烈——从教会的一件代劳事想到的

前不久,发生在大洋彼岸某州的寓所内一起自杀身亡事件,惹得吃瓜群众议论纷纷,网上热闹了一阵。只因主人公是某名人的亲属。

事发后,当地某华人天主教堂为她举行了追思弥撒,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呼吁家属前来处理后事。该教友曾加入该教会的成人道理班,教会弟兄姊妹多日联系不到她,故而寻访,发现了意外。

愿逝者安息!上帝爱每一位伤心的苦命人。同时,我们也看到这家教会的爱心,给他们点赞。

这让笔者不由想起几件事。

一是,1966年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绝望自尽,火化后无人认领骨灰,只有一个冒充是傅雷“干女儿”的普通工人、基督徒江小燕去领了。待后来傅雷之子傅聪回国,上门表示感谢,江说这是很平常的事,只向他要了张演奏会的门票。

二是,多年前读到过几个帖子,发帖者的经历和地域完全不同,但却都是一条主线,就是:满怀热情地来听道,与教会人一交往,却发现比外面的“还不如”,惊讶、困惑又心灰意冷。还有报道说美洲一些基督徒改到天主教会聚会,因为天主教会“更正统”,更“有教会的味道”。还读到一件事,海外有家教会,有个小伙子聚会多年,后来有一次牧师与他交通,才知道他从小是孤儿,没有钱,生活和读书都是当地一家寺庙资助他的。

三是,笔者刚信主期间,有次听到牧师在台上要求信徒不要把钱捐给“讨饭的”乞丐,要捐给教会,而该教会收支从无公布于众。有一次去探望一个农村的在校大学生,他身患绝症正居家,看到他桌上放着中英文圣经,问他当地乡镇教会有没有人来探望过他,他说有来过,没给一分钱,却说他只想要医药费治病,能住上院,指责他“信心不够”。他说,村里乡亲们为他捐过款。

四是,刷视频号时曾刷到两次,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年轻人发的,讲他们在海外的感触,其中提到若要上教堂,莫去华人教会,“以免上当”。令人无语。

1.冷漠是一种传染病,需要信仰来治愈

一个对弱者没有关爱的社会固然不可能是文明社会,一个对弱者没有关爱的教会也必定是徒有其表的。

孤独与冷漠是现代人、工商业社会人的通病。这个流行病,世人多用心理学等试图治疗。但没有利益牵引和打底,人就很容易滋生一个想法:待人热情、献爱心,成本高、收益低。

2.需要求同存异的包容心

人都有被接纳和认可,融入集体、圈子的心理,尤其是在苦难中和陷入绝境中的人们。教会既然在本质上是基督耶稣的身体,那么,就没有理由一人痛苦大伙儿开心。主耶稣基督不在一个爱德丧尽的教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除非大家都是机器人、工具人,只有求同存异才能接纳对方。有信仰才有高于世俗的眼光,才不会、也不可能低看比你社会地位低、收入比你少的拉撒路,才不会、也不可能高看财主。

3.有灵修的生活才有爱心和奉献的火热

世态炎凉。常理、常规下,人是不可能发起灵性的爱火的。灵修的成长往往并非在大庭广众听道之际,而是在个人独处之时。独处,思慕上帝,才能听到主微小的声音。外在的行为和力量,来自内在与上帝的关系。

法国作家雨果(Victor Hugo)在小说《悲惨世界》中写到:“苦难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会被某种邪恶的冷漠征服。”在人性的背光处,冷漠得意洋洋,冷,蚀骨,有些人觉得很酷,对有些人则是伤人不见血的刀刃。冷到,懒得理解;冷到,拒绝别人的理解。

唯有从上帝而来的爱,才能融化这份冷。

冷漠,是因为灵魂的瘫痪,残废。

唯有从信仰而来的解救,才能康复人间。 

(本文作者为浙江一名基督徒)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