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理性在信仰操练中的位置

信主后,我发现身边的基督徒们都比较注重神的作为,因为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分享各式各样的见证,这些见证包括如何经历神的医治、如何经历神迹奇事等。很多见证很难用理性去解释,也不是在人的理性中经历的,因为神迹都是超理性的。不过,也有人会友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不是所有信主之人的身上都会发生神迹呢?如果说人能借着祷告经历神的医治,是不是说,人每次生病的时候只要去祷告就可以了呢? 

对于此类问题,一些传道人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生病后是去看医生,借药物治疗,还是完全借祷告经历神的医治乃取决于人的信心。笔者确实也曾见过一群基督徒为一位身患脑癌的妇女祷告,她们只去了三趟,那人便得了医治。那么是不是说那人特别有信心才得了医治呢?不是,可以说她得痊愈完全是主的怜悯。那么,如果一个基督徒特别理性,并且经常用他的理性去处事为人,是否是一种没有信心的表现呢?在信仰中,他应当将“理性”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呢? 

一、光有信心及祷告就够了吗?

当我们面对某个困境时,首先会产生出一个问题,即在这个困境中,我到底要用信心去面对呢,还是用理性去处理?如果决定用信心去处理,那么我们肯定会先去祷告,或去到圣经中查考相关原则;如果决定用理性去处理,那么肯定会先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思考自己手中的资源,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在此种抉择面前,有人选择用信心去面对,因为过去的经验让他相信凡事都可以借着祷告得到解决,只要祷告上帝,上帝一定会施行神迹奇事,一定会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有人选择用理性面对,因为他并不认为圣经的教导能直接用在生活中,也并不认为上帝会在凡事上施行神迹奇事,很多事情还是要靠人自己的智慧去解决的;还有一些人则一边用信心,一边用理性,跪下去的时候交托给上帝,站起来的时候就开始想要用人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其实,第三类人与第二类人相似,他们都认为光有信心是不够的,人也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待人接物。对于他们来说,如果运用信心,那对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极不稳定。在他们的眼里,信心就是交托上帝,但上帝应不应允,什么时候应允等都是不确定的,如果人们透过祷告来解决问题,在他们无法确定上帝会不会应允他们祷告的情况下,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具有极大风险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对于人对上帝的信始终处于模糊的理解状态。基督徒可以信什么?一般来说,有两件事是确定的。第一,基督徒可以信圣经所显明出来的上帝;第二,基督徒可以信上帝在圣经中所作的相关启示,也即真理的教导。

对于第一件事来说,有些基督徒虽然可以信上帝,但他们并不清楚上帝会不会应允他们的祷告,就算应允,他们也未必知道上帝会在什么时候应允他们,所以存在着不确定的状况。

对于第二件事来说,即便他们对圣经的教导笃信不疑,但圣经的教导并未涵括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对于那些圣经既不赞成也不禁止的行为,作为一名基督徒,到底可不可以去做,似乎是未知的。

其实,笔者之前也有这样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为一些不明确的事祷告,真的很希望上帝能透过一些特殊的途径明确地告诉我们,究竟可不可以去做。这是否意味着光有祷告是不够的呢?是否意味着基督徒还必须运用他的理性去作出判断呢? 

二、理性服务于信仰之主要表现

“理性”与“信心”绝不是对立的,因为“理性”可以成为服务并承载信仰的工具。就如,即便我们对所信的上帝足够单纯,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信的上帝必然是一位已经被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的上帝。现在,我们所要问的是,理性在服务于信仰的事情上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呢? 

1、在解经的事情上,理性的运用是必要的,合理地运用理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我们想要用自己的话语将圣经的教导重述的时候,必然需要以理性来组织圣经中的要点,将其组织在一起,作前后一贯的梳理。 

2、在运用圣经原则的时候,理性的参与也是必要的。如果圣经只提供某种原则,那么当我们将这些原则运用在具体的处境中时,我们必然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在圣经的原则与现实世界搭建起一座桥梁,好让主的话对我们能成为具体的伦理指引。 

3、“祷告”与“信心”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在自己的“理性”中查验上帝的旨意。这就是保罗所说的,他说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我们查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及可喜悦的旨意。即便我们时时亲近上帝,殷勤诵读主的话语,仍要在自己的理性中去查验上帝的指引。因为人在具体的事情上对上帝旨意的了解往往需要结合相对应的处境,借着圣灵的光照使我们的理性变得更加敏锐,因而能察觉到平时所察觉不到的亮光。但无论如何,这仍是借着我们的理性才被捕捉到的。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