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基督徒如何看待祭祖的问题?

基督徒祭祖
基督徒祭祖

引言

有关基督徒如何看待祭祖的问题自然绕不开明末清初的“礼仪之争”。不过,“礼仪之争”并非只是中西文化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更重要的是天主教内部的权益之争。具体来说就是天主教内部其他宗派与耶稣会之间的明争暗斗才是导致这场旷日之久之“礼仪之争”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是天主教自身处理不当,当时的康熙皇帝在对基督教明显存有好感的同时不可能无缘无故采取禁教的措施。再说,在此之前不久康熙帝还发布过相关的宽宥令,如果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又怎会那么快地“出尔反尔”呢?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利玛窦在看待祭祖一事上的态度是前后不一致的,因为一方面他声称祭祖只是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并没有宗教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人是有灵魂的,人对死者的祭祀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的色彩。利玛窦的这种矛盾心理事实上也是今日许多基督徒的矛盾心理。

这样看来,当初天主教内部若没有出现宗派之争的乱象,教宗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若能三思而后行,基督教就有可能免遭禁教的磨难。不过,基督徒对于祭祖这件事情的看法还是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张力。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缓解或消除这种张力呢?

一、与其“换汤”还不如“换药”

在祭祖这个问题上,不少基督徒学者也有过相关的研究,他们的结论主要就是说,祭祖的主要内涵是“敬祖”,但由于祭祖这种仪式已经与中国的民间宗教混合在一起,不免含有宗教性的迷信色彩在里面。

如果我们要缓解由于祭祖而带来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张力,那么首先要思考的便是我们能否将祭祖仪式当中的那些迷信成分剔除出去呢?

比如,基督徒在清明节上坟的时候,能否以鲜花代替香烛等祭祀用品呢?邢福增认为这样做无疑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因为变了符号却没有改变这符号背后的意义。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笔者再举一个跟符号有关的例子。一次笔者在坐出租车的时候看到车上有一个偶像的挂件,于是笔者开始跟司机师傅传福音,其中就提到了偶像挂件的问题。

笔者跟司机师傅分享说,上帝是无形无相,不受时空的限制,更不会藏在挂件里面。在车里挂一个偶像挂件无非就是求一个内心里面的安慰,并没有真实的意义。

没想到那位师傅反问说,那你们基督徒在车内为什么要挂十字架的挂件呢?这不也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吗?这种行为算不算拜偶像呢?

当笔者听到这句话时,似乎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受,虽然绝大多数的基督徒不会将十字架的挂件当成偶像,但挂十字架挂件的行为也不排除有寻找安慰的可能。

好比说,挂一个十字架就有耶稣的保护。这样看来,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心态,不能改变符合背后的特定含义,那么换了一个符号,的确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啊!

回到祭祖及扫墓的话题上来,如果“鲜花”成了另一种“贡品”,那又何必换来换去呢?如果我们真的不想让自己跟迷信活动有任何瓜葛,还不如连鲜花都不要上了吧!与其这样还不如什么都不要放,只要将墓碑清理干净,然后在那里做一个短暂的逗留,回顾一下已故亲人的生平事迹,以此来缅怀并鞭策自己来得更有意义。

二、敬祖不祭祖

虽然基督徒由于祭祖的行为带有迷信的色彩而加以拒绝,但基督徒还是认同祭祖的主要内涵,即“敬祖”。既然基督徒与非基督徒都同意祭祖主要是一种“敬祖”的行为,那么基督徒可以不祭祖,却也不当忽略“敬祖”。

那么什么是“敬祖”呢?就是对长辈的尊重及纪念。故此,“敬祖”至少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就是在长辈还存留在世上的时候尽量去孝敬他们。十诫的第五诫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这里的“孝敬”并不是“祭祖”,而是“尊荣”的意思,就是多多给与他们当得的尊重。不要因为父母年纪大了,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了,就看不起他们,以他们为累赘。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老,也都有可能跟我们的父母一样,在我们后嗣的那个年代成为“落伍之人”,但是谁愿意被儿女当成累赘呢?如果我们不愿意自己的儿女这样对待自己,为何就不能多多善待自己的长辈呢?

那么怎样才算是“尊重”长辈,才算是“敬重”他们呢?一方面,我们要多多了解他们的需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在“主里面”听从他们。换句话中,我们也需要在基督里,用一种新的眼光及新的态度来善待他们,不单尊重他们,更是为他们祷告,使他们能在晚上与我们同得救恩之乐。

第二,“敬祖”也可以表现为在长辈去世之后,后辈基督徒对他们尽上的合宜之分。虽然基督徒不祭祖,但他们也可以在缅怀已故长辈的生平事迹方面显示出他们对祖宗的孝敬之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常常回想,父母或长辈在世上的时候所留下的佳美脚踪以及他们所留下的遗言。比如,他们希望我们能完成一项他们渴望完成却没有实现的愿望,我们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能完成他们的遗愿呢?若能尽力去完成,岂不比烧香点烛摆上瓜果糕点更胜千倍吗?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