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从造巴别塔的原因再思我们信仰的目的

大洪水过后,挪亚的后代迅速繁衍,历经数代后地上又开始出现了新的人类文明。这个时期的人与洪水之前的状况有点不同。在洪水前,世上的人分为该隐的后代与塞特的后代;洪水后的人却都是挪亚的后代。应该说那都是敬虔的族类,可惜,从第九章后半部分我们便看到了不幸的端倪。挪亚的一个儿子因为犯罪而落在咒诅的里面,这预示着挪亚的后代中将出现不敬虔之辈。而这些人不知道是否又会像该隐的后代那样成为潜在的威胁。

由于是同一个家族的人,他们的口音和言语自然是一样的。从方舟出来后,挪亚的后代又开始了新的生活,经过几代繁衍后,人口快速增长。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为人数众多,就必须要有更加适宜的环境与丰富的资源,否则就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后,他们终于发现了宜居之地,即坐落在东方的示拿平原。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那个地方正位于两河流域的上游,应该是一个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可居之地。

他们到了那里后,就想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他们建造巴别塔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想要“传扬自己的名”,另一个则是担心“分散在全地上”。

一、想要传扬自己的名

试想,如果上帝没有及时破坏他们的计划,那么巴别塔必将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古迹之一,可能比埃及的金字塔还要更加出名。这些人不是说说玩玩的,他们可真有这样的技术与能力,能以造出像巴别塔那样的建筑物。这种智慧从何而来,我们并不清楚。但挪亚后代确实有这个实力能做出如此复杂的工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他们集体的智慧与能力,希望后人能记住他们。

生命何等短暂易逝,为了让自己能流芳百世,人们便开始创造辉煌的文明。人们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这些文明中,盼望借着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来延续自己的影响力。这就是挪亚后代为何建造巴别塔的初衷之一。

在这里,我们看到有一群人,他们相当同心,遗憾的是,他们并不是在为福音同心,而是为自己的利益同心。他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故此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做大事。他们虽不能单靠自己出名,却可以靠“集体”出名。笔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集体主义或民族主义的雏形。这种集体主义在上帝看来是一种更严重的背叛。因为集体主义的本质乃是单独的个体透过集体来神化自己,是人们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主义就是人们用来崇拜自己的工具,故此,也就成了人骄傲的最大资本以及让人归向上帝的最大阻力。

二、担心分散到全地

除了想要传扬自己的名,挪亚的后代更是出于实际的考量,想要借此工程来提供群体的凝聚力。他们做这件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透过塑造辉煌的文明,让人们都能凝聚在这文明的旗帜底下。我们知道,经济、政治、文化越发达的城市,其人流量总是越大。文明是一种让人可以真实感知的东西,伟大的文明往往能塑造出某种“高大上的氛围”,这种氛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人不至于分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人们都想要去“北上广深”这几个城市呢?如果说是因为工资高,那么那里的消费岂不也很高吗?笔者认为除了工资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名气”,想要跟“北京”、“上海”沾边,而不想作“乡下人”。 

世人企图以辉煌的文明汇聚人气,这种做法对教会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一些基督徒特别喜欢将某些名人跟基督教信仰沾边,不过,那些跟基督教信仰沾边的名人未必就是基督徒,甚至未必就真的倾向基督教信仰。有的人可能只是唱了一首基督教的歌曲,就被一些基督徒大肆宣传。他们为什么喜欢将名人与基督教扯上关系呢?岂不是想要借助名人效应来传福音吗?为什么有的教会喜欢请名人基督徒去讲道,是否也有为了增加人气的动机在里面呢?名人就是牌子、口碑、摇钱树,但上帝的办法绝不是用名人效应来做事。

一个教会如果要用外在的牌子——无论是名人、名牧、名建筑还是教会本 身的名气,才能凝聚人心的话,这个教会本身就已经堕落了。耶稣基督为什么不出身在名门望族?耶稣在传福音的时候为什么不像一个明星那样淋漓尽致地彰显自己呢?保罗在哥林多教会服侍的时候,为什么不施展他哲学家的博大精深,而要刻意隐藏自己的才华呢?无论是耶稣,还是保罗,都没有用名人效应或投其所好的办法去吸引人。他们选择了一种在人看来是最笨的办法,就是以愚拙为智慧,以失败为成功,将自己隐藏,而让上帝在他们身上尽显他的荣耀。用保罗的话来说,就是“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林前2:5)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