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一位基督徒作家的呐喊与呼吁

基督徒作家陈岚在安徽卫视的《我是演说家》里进行了一场关于一代人的乡愁——留守儿童的演讲。在一开始,她讲述了美国学者哈洛在上世纪50年代做的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将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子妈妈分离,将小猴子放入一个铁笼子里。而在笼子的一边放着一个毛茸茸的玩具猴妈妈,另一边用冰冷的铁丝扣着奶瓶和食物。这些小猴子一有时间就会到玩具猴妈妈那里寻求安慰。虽然这个猴妈妈并不能给它们任何形式的安抚与温暖,但是小猴子们却始终粘着这个“猴妈妈”,这也是它们内心深处对于母爱的渴望。后来,实验人员将这些小猴子放回自然再做进一步的跟踪观察。他们发现这些实验的小猴子回归群体之后,会表现出孤僻、不合群,甚至是自闭、自残,有些猴子会时不时地大吼大叫,或是不定时地哀泣等等。

小猴子们所有的不正常的表现都是源于童年时与母亲分离,这是亲情丧失的后果。因为这个实验太残忍,以至于动物保护协会强烈抗议与呼吁,使得实验终止。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有属于我们的亲情哀歌,那就是留守儿童。当年幼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并要承受生活给予的种种压力与艰难时,他们脆弱的心灵将会遭遇怎样的噩梦呢?据权威数据表明:在留守儿童人群中,抑郁、精神障碍、自杀的几率呈逐年上升,而犯罪、性格障碍的概率也是不容小觑。我们的孩子在流泪,我们的孩子在深渊之中,请给予留守的孩子予以关注与重视。陈岚——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基督徒作家在呐喊,也在呼吁。而她自己也是一名公益事业的践行者,她将自己所做的这一份爱心事业视为一种信仰的侍奉:“因为上帝爱孩子,所以上帝是藉由我的双手去抚慰留守孩子干涸的心田。我是为上帝而做,以上帝的大爱给孩子们带去温暖与信心。”

犹太人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因为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便创造了母亲这一角色。”我们的上主耶稣也曾经历过弱小的童年,他也在母亲的怀抱与抚摸中度过婴儿期。而上帝让我们经历这一段最无力、最脆弱的童年期,则是他伟大的巧妙设计。他让我们在无能为力时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照顾着,他让我们在一无是处时享受着亲情的慰藉与温暖。上帝让我们在经历一种生命的体验,而这种体验自有他最美的旨意在其中。但是,因为社会现实让许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就生生地将上帝的美意打破,将孩子生生地与父母分离,让幼小的他们独自承受不应该承受的苦和痛。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给留乡工作的青年父母一些更加优厚的政策条件,那么他们就不会背井离乡地外出打工;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在留守儿童教育事业上多一些投入、多做一些努力,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少一点落寞、少一些伤逝。圣经上说:“让小孩子到耶稣面前来。”而我在此时要说的是:“上帝就是爱,让小孩子享受到爱与温暖,让小孩子知道上帝在爱着他们,他们才会就近上帝。”

其实,留守儿童现象不仅存在于偏远的山区和乡村,就是在繁华的大城市也有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这一类的留守儿童不是指物质和经济的缺乏,而是指亲情的淡漠与爱的丧失。父母因为工作的忙碌或是沉溺于游戏、娱乐而疏忽了与孩子亲情的联结,以至于使得亲子关系变得僵化与冷漠。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孩子最需要的又是什么?难道是高级玩具、品牌衣服吗?我想这些都只是仅仅满足于物质感官而已,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陪伴孩子的成长,陪伴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点滴变化,这就是教育专家所说的:“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爱不能等待,尤其是对孩子的爱,因为一旦你缺席孩子的童年,那么你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将是一生的隔膜与无奈。

陈岚从基督信仰的视角呼吁我们:让留守的孩子有家、有爱、有母爱与亲情。是的,爱是永恒的主题,爱也是孩子永远渴望的情感。让我们对孩子的爱不缺席、不冷漠,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中成长,并在爱中学会爱。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