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牧师传奇》连载之十二——喜结良缘

编者按:《牧师传奇》是广东教会一位牧者所写的人物传记,传记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的外公孙溥俊老牧师一生中发生在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文革时期、落实宗教政策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老一辈牧者忠于上主、忠于信仰、甘心舍己、乐于奉献的精神。愿上帝藉着前辈牧者的见证,激励更多的年轻同工追随主耶稣的脚踪,勤做主工,忠勇向前……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创2:18

喜结良缘

姥爷出身大户人家,家里虽说不是仆婢成群,但是诸如洗衣煮饭、砍柴挑水等家务活还是不用少爷们自己动手的。姥爷自幼读书,稍长就在药铺里随大掌柜学医抓药,所以他几乎什么家务都不会做。初到东北的几年间,姥爷和他的同学——来自秦皇岛的王景星弟兄一起生活。王弟兄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又是长兄,做家务是轻车熟路的了。于是两人合作,姥爷负责劈柴砸煤、买米挑水等体力活,王弟兄则负责炒菜做饭、缝缝补补等技术含量高一些的任务。日子虽然单调,却也井然有序。

可惜好景不长,王弟兄由于身体虚弱,受不了塞外的寒冷气候,在东北的几年间,几乎大病三六九,小病天天有,最后不得不向教会告假,回秦皇岛养病去了。

这样一来,姥爷的生活立刻陷入了困境,常常是外出传教归来,家里冰锅冷灶,炉子也熄火了。尽管姥爷又是引火,又是劈柴,火筒扇子一起上,可那火苗就是烧不起来,最后自己也被弄成了大花脸,呛得直咳嗽。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合衣而睡了。东北零下40度的气温,没烧炕怎么能睡得着呢?姥爷说,他常常是穿着棉衣棉裤,把所有能铺能盖的都用上,还是冷的瑟瑟发抖。实在没办法,就把自己养的小狗搂在被窝里取暖。

教会里一位热心的老弟兄看到姥爷的情况,就要把自己的一床狗皮褥子送给姥爷。满族的先人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采集为生,在事故频发的野外,狗成了满族人最忠实的伙伴,满族俗语说:“狗见人贫死也守,人见人贫亲也疏。”重情重义的满族人把狗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员,逐渐养成了不食狗肉,不使用狗皮制品的习俗。传说,狗还救过太祖努尔哈赤的命,所以满族人为了感恩也不食狗肉。清朝入主中原后,要求汉人也从满俗,不食狗肉,喜食狗肉的南方人受不了,于是就开始“挂羊头卖狗肉”。姥爷不敢有违祖训,就谢绝了老弟兄的好意。

这样熬了一年多,弟兄姊妹们开始担心了,担心姥爷受不了这样的日子,迟早会一走了之。当时的鹤城圣公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不仅在城里租了场地作教堂,而且在周边郊区发展了五个祈祷所(聚会点),要是姥爷真的走了,那教会怎么办?可是怎样才能留住他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帮他娶媳妇,安家。

姥爷年轻时身高一米八三,生得英俊挺拔,又是富贵人家出身,什么样的女孩能配得上他呢?老姊妹们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一个清丽脱俗的女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就是我的姥姥。

姥姥是北京人,满洲镶黄旗,属叶赫那拉氏后裔。在古时,镶黄旗是皇帝自将旗主的上三旗之一,姥姥也可谓是出身显赫门第了。可是到了民国,当年的富贵人家也早已没落,太姥姥(姥姥的母亲)自幼入北京富连成科班坐科学戏,主习刀马旦,是京津一带家喻户晓的刀马旦名角,素有“穿云燕子”的美誉。在那个年代,戏子虽被称为“老板”,出入都光鲜照人,实际上却是最受人轻贱的三教九流之一,姥姥是独生女,所以太姥姥无论如何都不让她学戏,而是供她读书。就这样,姥姥从北京汇文女中毕业后,就入读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响应国家支援北大荒建设的号召,只身前往黑龙江任教。

姥姥性格娴淑温柔,心地善良,与姥爷又是同族,情感上就缩短了距离,所以,两个年轻人很快就熟识起来。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年轻人可以自由恋爱,姥姥、姥爷每次见面都是在教会礼拜结束后,姥姥帮姥爷煮好午饭,就匆匆离开了。“你们为什么不共进午餐呢?也可以聊聊天。”我好奇地问。姥爷笑了:“傻孩子,那个年代的女孩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你姥姥给我煮餐饭都已经是很勇敢了”……

1956年秋天,双方家长来到鹤城,饮了定亲酒,就算是把婚事定下来了。一个星期后,一家人返回秦皇岛,在族人亲友的帮助下,为姥姥姥爷举行了婚礼,那一年,姥爷29岁,姥姥18岁。

注:本文作者系广东教会一名牧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