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当他人黑化你的信仰时,该如何面对?

黑化,这是任何一种文化面对另一种文化临到的最好的攻击策略。在我们人类世界中,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区域相碰在一起的时间,总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态度,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抵制、黑化是太常见的事情。

例如清朝政府对于西方科技的抵制,认为那些洋人的东西都是“奇技淫巧”不足为惧,这是一种黑化和抵制,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清政府在以后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最终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我在想历史如果有如果,那将会是怎样?清政府如果能够不那么夜郎自大,而是取长补短,还会不会有以后的那些令人耻辱的历史?然而历史终究不容假设,我们今天的每个人仍旧面对着这个文化相碰的问题。

前两天我和一个朋友散步的时间,期间谈到基督教的信仰,他很不明白为什么在今天科学如此发达的社会里面,我为什么还要信仰基督教?因为在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封建迷信而已。

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最终能够建立自己想要的任何生活,并且以后所有的宗教也必然会灰飞烟灭,甚至认为宗教就是一种拦阻人们认识真理的“柏林墙”,什么时候没有宗教,什么时候人们就知道了真理。

其实,很多读过历史的朋友可以很轻易的否定掉他的论调,因为历史上人们的确尝试过想用科技废掉宗教,然而人们的美梦最终幻灭了,这是因为科技只是一种工具,真正使用科技的还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而人的思维是隐蔽且不可控制的,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人都将科技用在正确的事情上。

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现在很多的犯罪都是“高科技犯罪”,按理说科技文明搞得好,精神文明必然也会好,然而事实终究论证,这是一个悖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前两天沸沸扬扬的高铁“座霸”,就是一个博士生,按理说他应该比其他人更加文明,然而他的知识却成为他藐视人的工具。社会上这类的人很多,当他们比别人更有物质文明的时候,可能比别人更邪恶。

其实我这个朋友对于宗教的黑化,来源于他每天所听见的信息,以致于他产生了极其浓烈的科学信仰论,认为科学就是未来世界的唯一,可以借此剥离宗教“虚伪”的外衣。

他以为宗教的存在其实就是对于虚假神明的崇拜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其实这并不正确。其他宗教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基督教我却很清楚,我们的信仰文化不是由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而是愿意盼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基督教的价值观在于求真、唯实,即便对于社会而言依然是求真、唯实,所以黑化基督教信仰价值观的其实是不太了解基督教信仰的人。

黑化其实并不可避免,然而我们基督徒在面对黑化的时间,万万不可采取极端的方法,我认为应该以我们的主耶稣为榜样,我们不会依靠暴力让别人认可我们的价值观,历史终将证明一切。

我们相信历史不是因为我们能看到事实昭雪的一天,而是坚信上帝是历史的主宰。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发展,其实已经证明了正确的价值观是什么,只是有些人故意捂住了自己的双眼而已。

并且我也相信我们中国今天所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圣经的价值观是极其接近的,这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认定。

至于制定价值观与行使价值观之间也是沟壑林立,并非说今天制定了法治,明天就能实现法治,这里面存在着一种渐进的过程,另外也有一种内在的牵引力。

基督徒的内在牵引力是上帝本身,祂会引导我们以他的价值观去看待并执行这一切,其他政党也有自己的方式,或者律法,或者号召,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能顺利地把自己的见解包装成国家大义,然而却是将其放在别人的肩头上面,自己一个指头都不愿意动,但是其满口仁义道德,看着他义愤填膺地黑化着基督教,算是让人看清楚了什么叫做虚伪。

其实在远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以前,耶稣就曾批评过一群法利赛人,他们就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黑化耶稣的机会,甚至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黑化,一次次的故意寻机试探耶稣,要得他的把柄。

时至今日,在世界社会的范围里面,基督教文明一直没有逃脱被黑化的命运,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的国家里面,基督教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一般,比如北朝鲜这样的国家,基督教就被扣上反动与邪恶的帽子。果真是邪恶而又反动的么?其实并不是,而是因为其内在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使一些人感到恐惧而已——因为恐惧,所以黑化。

我只想说,亲爱的弟兄姐妹,当你面对别人对你信仰黑化的时候,只管做耶稣让我们做的事吧,他一直让我们不要跟那些黑化我们的人作对,并且还要我们给他们祝福,神尚且如此大度,我们跟随祂的人岂不也要大度一点?

祂终将借着历史告诉我们和那些黑化者,孰对孰错。有些人特别崇尚流血,然而在这个时刻尚未来到的时候,站立得稳就是对黑化我们之人最好的还击,任凭别人如何黑化我们,我只有一件事就是——效法基督,砥砺前行,温柔忍耐,荣神益人。

注:作者系河南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