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神奇的圣米歇尔山

在法国诺曼底地区于芒什省一小岛上,坐落着一片雄伟的建筑群,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被不少天主教徒视为仅次于耶路撒冷、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圣地——圣米歇尔山(圣弥额尔、圣米迦勒)。

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而所处的地方圣马洛海湾是一片滩涂,当涨潮时会形成小岛,而退潮时滩涂又与大陆相连。这给圣米歇尔山平添了神秘色彩。

根据教会传统说法,公元708年红衣主教奥贝连续三天晚上都梦见大天使长米迦勒。米迦勒用手指往他的脑门点了个凹槽,指示他到附近小岛山上建立教堂。于是奥贝根本米迦勒的指引,在此建立了教堂。并以米迦勒的名字,将其称为“圣米歇尔山”。

在维京人入侵期间,圣米歇尔山地区因其独特的位置,成为当地人躲避战乱的庇护所。从而在小岛的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城镇,也让圣米歇尔山一带逐渐繁荣起来。

到了公元969年,圣米歇尔山成为本笃会修道院,并在13世纪时,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她们都具有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的风格,颇具艺术价值,体现了中世纪时期的建筑水平。而随着修道士、朝圣者的增多,其规模得到不断扩大。

在此后的日子里,圣米歇尔山遭到战乱袭击,尤其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军虽然攻占了诺曼底地区,但圣米歇尔山的119名法国骑士与修士们却为了保卫国家,利用修道院坚固的城墙,多次击溃英军的进攻。在24年时间里,圣米歇尔山成为这一地区,没有沦陷的孤岛。但其其建筑遭到了严重损坏。直到15世纪才进行重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圣米歇尔山修道院遭到了冲击,修士被驱逐,教堂被关闭,而作为关押政敌的地方。直到雅各宾派倒台后,这里才重获新生。

二战期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而德军准备以此为据点负隅顽抗。但修士们为了保卫圣殿,极力与德军周旋。最终德军阴谋未能得逞,圣米歇尔山也躲了一次浩劫。

神奇的潮汐现场,雄伟的建筑以及天主教中“诸圣相通”信仰对于圣米迦勒的礼敬,让圣米歇尔山充满了神圣色彩,来此的朝圣者络绎不绝,成为继耶路撒冷、梵蒂冈之后的,天主教第三大圣地。现在每年来此的朝圣者、游客都达到了350万。

目前圣米歇尔山共有教堂、修道院等各式建筑61座,融合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的风格。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等等艺术,都能在此找到,是一座神圣而充满美感的建筑群。

1979年,圣米歇尔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法国大文豪雨果也评价到:“圣米歇尔山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