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上帝的属性——荣耀

上帝不仅是圣洁、公义、慈爱、信实、谦卑的上帝,更是荣耀的上帝。“荣耀”的原文含有“重量”的意思,包括尊贵、荣誉、威望等。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是至尊至荣的上帝,万膝必向他跪拜,万口必向他承认。“荣耀”不仅是上帝超然的属性,同时也是其道德属性,因为上帝的荣耀不仅体现在他大能的作为上,也体现在其美善的作为上。倘若上帝的荣耀只是跟道德无关的、纯粹大能的荣耀,那上帝只不过是“以权服人”罢了。但《圣经》所启示出来的上帝绝不是这样的。上帝的权威并非只是在于他有多么伟大的能力,如果是这样,他根本不需要差遣自己的独生子,以其牺牲救人脱离罪恶,而只要用他的能力毁灭仇敌就行了。但事实上,上帝并未如此行。上帝虽有绝对的主权与能力,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但他却臣服于自己良善的本性,选择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上帝没有将他的国度建立在强大的军事与强权的政治上,而是要建立在人的内心之中。上帝用他奇妙的救恩及大爱感化人,使他们心悦诚服。

一、上帝将他的荣耀彰显于天

《诗篇》的作者说,“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每当人们抬起头来看到璀璨的天空,其壮观的画面就会使人联想到上帝的荣耀。当然,不信上帝的人只会赞叹大自然的伟大,因为他们已经在预设中排除了这是上帝的作为。然而,如果宇宙中根本不存在一位智慧超群的设计者,那么没有生命的一堆物质如何能产生如此壮观、如此美妙的景象呢?人之所以赞叹,是因为宇宙的景象所呈现的美好远远超出了人的智慧及作为。作为生命体中极其复杂的人类到目前为止连简单的细胞体都造不出来,那么极其宏伟、壮观、美好的璀璨宇宙怎么可能是随机产生的呢?如果说,生命是由非生命产生的,难道说智慧是由非智慧产生,美善是由丑恶产生的吗?不过,不仅《诗篇》的作者不这么认为,就连中国的古人也不如此看待。对于中国的古人来说,天地并非只是大自然,而是一个道德次序,天地间充满了道德的正义,人类的道德来源于天地。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古人只是认为天地是一种道德的次序,并非人格的上帝,他们只是将人的道德投射于天地之中。可是,古人为何要这么做呢?岂不是因为古人想要强调道德并非由人任意设计或定规,却是“天经地义”的吗?倘若人们进一步追问,为何有所谓“天经地义”的东西存在呢?如果没有上帝,“天经地义”的价值观是迟早被人抛弃的。

二、上帝将他的荣耀彰显于耶稣基督身上

上帝的创造固然美善,但他的荣耀主要彰显在耶稣基督的身上。透过宇宙万物及璀璨的星空,我们对上帝荣耀的认知主要在于他的伟大,但透过耶稣基督,我们更能窥见上帝内在的荣美。这种荣美与世俗的荣耀存在着极大的分别,比如,先知以赛亚曾预言弥赛亚救主,认为这位救主毫无佳形美容可言。到了新约,福音书的作者进一步指出耶稣在世俗世界中的卑微。他降生在马槽里,父亲是木匠,生活在无名的小镇拿撒勒。他父亲早逝,生活的重担自然落在他身上,于是子承父业,他亦成了一位岌岌无名的木匠。耶稣出来传道后,虽然广行善事,多行神迹,并受到劳苦大众的欢迎,但他卑微的身份加上没有受过正规的拉比训练,这些“弱点”成了被犹太宗教领袖讥刺及攻击的把柄。

上帝如此尊贵,岂不能使他的儿子降生在最尊贵的家庭之中吗?岂不能使他儿子拥有最崇高的俗世地位吗?上帝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上帝刻意不让他的儿子拥有俗世的显赫身份,因为假如耶稣基督在降生的时候就已经是世俗统治者的儿子,那么人对耶稣的信仰就只能是对他俗世身份的信仰。另外,人们也会将俗世的荣耀等同为上帝的荣耀,但俗世的荣耀并不就是上帝的荣耀,因为俗世的荣耀主要是一种“外加”的荣耀,只是被这个世界认可的荣耀。而上帝的荣耀完全是“内发”的、由内而外,是超越这个世界的。人若只是从世界的价值观去认识耶稣,并不能看到他身上荣耀的神性,只有人谦卑自己,放下一切的偏见与成见,怀着渴慕的心来到耶稣面前时,才能看到在耶稣基督里丰丰富富地储存着一切神性的智慧与荣美。

事实上,人只要抛弃一切世俗的虚荣,就会很容易发现耶稣的独特之处。就如那些听耶稣讲道的人发现他的讲道与那些犹太宗教领袖完全不同,因为他的讲道中带着属灵的权柄,仅仅透过讲道,我们便能看到耶稣是一个有属灵分量的人。耶稣所行的神迹也是如此,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实际上却透露着他伟大的荣耀。他在迦拿的婚宴上,使水变成酒。虽然这个神迹是在默默之中发生,起初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但这个神迹解决了新郎及管宴席者的难处,供应了婚宴的需求,使众人享受了上等的美酒。其中的寓意乃是耶稣能让万事相互效力,让危机成为转机,让困境成为美境,让人因着上帝的救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属灵福乐。这是何等美善之事,是耶稣的荣耀彰显之所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