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从错失一次与人分享福音的机会谈起

两名弟兄和我正在一处说话,我一面听着交流内容,一面用眼角的余光注意着左后方的女生。眼看着她收拾好东西准备起身,这是最后开口的机会了,在我还犹豫的当口,其中一名弟兄似也注意到她的动静,开口向她询问,两人一边聊一边出去了。我心中长叹一声,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八月的一个周六,我去邻近城市办事,了解到市中心堂下午有英文查经,很是好奇,办完事过去堂里,体验英文查经怎样进行。

从教堂正门进去,正疑惑团契在哪里进行,看到一位年轻女生走在前面,我急忙快步跟上。在路尽头,她左转几步,在一间不亮灯的房间外站住,趴在玻璃上往里面看。远处传来教会同工的声音,“书房今天关门,要买书明天过来吧”。我反应过来,原来这姑娘也是第一次来。我折返回来,问了同工,自己先去了查经的房间。唱诗快结束的时候,那位姑娘进来了,坐在我后面一排。

没来之前,我猜测参加英文查经的该是年轻人较多,所以将那位姑娘当作了查经组成员,到了才发现,成员都是中老年人。大家发现有新的年轻人加入,特地让我们做自我介绍。原来那位姑娘和我一样,只是路过这个城市,她读中文专业,学习中了解到两希文明对英美文学影响深远,出于好奇,想了解圣经讲的是什么。我心中欣喜,真是个上佳的传福音对象。

当天的学习内容有些晦涩难懂,中间翻阅圣经的时候,她轻声问我在第几页——她该是对圣经确实没什么了解。后面再翻圣经,我主动告诉她在第几页,想着结束后一定给她解释一下学习的内容,说不定之后可以继续联系,为她解答有关圣经的疑问。

学习结束,我正盘算着开口,有一名弟兄过来和我交流,不久另一名弟兄也加入谈话。尔后,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直到坐车离开那座城市,我还在惋惜错过了传福音的机会。

回来之后,我反复思索当天的经历。如果哪个环节做得更好,这位姑娘是不是可以对信仰有更深的了解?

那位姑娘进入教堂之后,在书房的玻璃上探寻地向里面观望。查经聚会结束,她离开教会之后,我从旁人口中得知她从教会书房买了一本圣经。应是那时教会同工询问了她的需求,帮助她购买了圣经。

新人一进教堂,接待的工作就开始了。有的教堂全天候开门,有的只在有活动的时候开门。有的教堂在开门的时间里会安排专职人员做接待工作,有的只有门房或干脆无人接待。教堂若有经验丰富、专门负责接待的同工,看着进门之后四处环顾的人,就知道来人可能初次来到教会,简单交流便可更好地服侍他们。这方面的工作,《开放教堂大门,为来客提供一方栖息地》一文列举了各地教会各具特色的尝试。

购买圣经之后,那位姑娘参加了查经聚会。若是查经活动中有人负责新人接待,从她的自我介绍中了解到她的情况,学习结束就可继续与她交流,了解她的困惑,为她做更为详细的解释。甚至于为她推荐常住地的教会,让她更多接触、了解信仰。

英文查经可算为教会的一个团契或小组活动,在一些教会的尝试中,一些团契或小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人数较少,但具备教会的基本功能。比如,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接待,且接待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接待不只是在活动开始前欢迎新人,解答疑问,还要在整场活动中随时注意他们的情况,随时准备提供帮助;了解他们的信仰情况;收集他们对活动的反馈;活动结束后持续跟进,联系他们参加下次活动;等等,如此,从初次参加活动,新人可逐步开始学习圣经、参加礼拜,进而接受信仰、参与侍奉,属灵生命不断成长。细致的接待工作,背后是教会对灵魂的爱,对传福音的热心。

若要做到上文描述的接待工作,教会不仅需要日常接待人员,各类活动也需有接待人员。工作越细,需要的服侍人员越多。如此细节的接待工作,仅靠教牧人员难以做到,不少教会培训义工、信徒参与教会的接待侍奉。

学习结束,那位姑娘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查经聚会没有常设的接待人员,但传福音是每个基督徒的使命,那位注意到她动向的弟兄及时开口询问,和她一起走出教会。希望借着他们的谈话交流,姐妹对信仰有更多了解。

可见,教会装备信徒参与传福音至关重要。教会可从讲台、培训、侍奉等方面装备平信徒参与传福音:在讲道中唤醒平信徒传福音的意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装备平信徒传福音的能力(比如前文提到的接待工作);在日常侍奉中进行传福音的实践。

而我,一个基督徒,也该更警醒,在传福音上更热心。在关键时刻显出的信心,必是在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磨练出来的。主把传福音的感动放在我心里,也预备了那样的时刻,但我却犹犹豫豫没有行出来,因为我没有那急迫的传福音的心!我没有彻底地迎接主的大使命、让这使命成为我生活的中心;也没有为自己的罪、为这世代的罪痛心悔改,求主预备人们的心,也赐下圣灵的能力传扬福音。

心中酸涩的遗憾是圣灵的提醒,我只能为那位姑娘恳切祷告,求主抓住她的灵魂、为她预备机会。相信在她心里动了善工的那一位,必成全他的工。也更多为传福音祷告,多做准备,随时警醒,因为属灵的争战激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