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浅谈亲子关系的“亲密性”与“独立性”

亲子
亲子

引言

恒河猴实验是心理学家哈洛为了打破教育家华生所创立的“哭声免疫法”而进行的一个颇为残忍的实验。在当时,华生的理论已经在欧美广为流传,照着这套理论,不少母亲在产下婴儿后便使婴儿与他们分离,任凭他们哭泣而不予以理会,并立刻断奶,以培养婴儿的独立性。

哈洛为了证实这套理论的缺陷便在一群猴子身上做了相关的实验。他将其中几只刚出生的猴子从其他猴崽中分离出来,将他们分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然后在每个笼子里制作两个妈妈,一个是用铁丝做成的妈妈,铁丝上挂着奶瓶,但这个铁丝妈妈不能抱;另一个是用绒布做成的妈妈,可以抱,却不能提供食物。

按照华生的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只要有食物便可以了,可是这些猴子的表现却有悖于华生的理论,因为猴崽们都选择了绒布妈妈,只有当它们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虽然如此,那些抱着绒布妈妈长大的猴子,在它们长大后仍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如虐待、甚至杀死自己的孩子。这让哈洛又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将绒布妈妈做成可以活动,能跟猴崽玩耍的样式,结果这些猴子长大后都十分正常。于是,哈洛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爱存在着三个变量,即“触摸、运动、玩耍”。

后来,哈洛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他让绒布妈妈能向猴宝宝们发射铁钉,喷冷气,吓得它们四处躲藏,可是一旦坏蛋妈妈停止这些行为,猴宝宝们又立刻投向了她的怀抱。哈洛的实验充分显示出爱的力量及亲密关系对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正确看待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呢?

一、必须在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培养人的独立性

事实上,婴孩断奶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标记,然而华生的做法却只能“拔苗助长”。人的成长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我们无视人生不同阶段的差异,刻意忽视某个特定阶段的特殊需求,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这不仅表现在婴幼儿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

比如,有些父母因为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了神童级的人物,小小年纪便已经考上了名牌大学。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在儿女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子女们也十分听话,专心学习,却牺牲了玩耍、游戏、社交等除了学习之外的生活的其他层面。神童们虽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却过得并不快乐,因为他们的童年已经繁杂的学业给剥夺了,这将会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带来缺憾。也就是说过早成熟与独立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便越需要有亲密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的亲密关系便需要以培育孩子的边界感来加以调和,“亲密无间”需要朝着“亲密有间”的方向发展。独立的人格是在父母亲温暖的胸怀中孕育出来的,而不是直接用残酷的手段训练出来的。断奶是一个例子,怀抱也是一个例子。不是说孩子哭了就要立刻去抱,但也不能任凭孩子哭闹却不予理睬。做父母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要让孩子能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意。

另外,我们还可以举一个让孩子单独睡觉的例子。父母亲也可以让刚出生的婴儿睡在婴儿床上,但应当将婴儿床放在自己的卧室,在自己的床边,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的临在,听见他们的声音,看见他们的样子,感受到他们对他的关爱等。如果孩子已经长到四、五岁,也可以鼓励他们睡到隔壁房间,却不要强迫他们这么做。当然,如果超过十岁还是硬赖在父母房间,就要耐心教育他们,想办法和孩子分开睡,而不是以孩子还小为理由容让他们赖在自己的房间。

二、人际关系的“亲密性”与“独立性”是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面向

人际关系的“亲密性”反映出人的“关系性”,反映出人与生俱来便渴望拥有某种的亲密关系。婴孩时期渴望生活在父母亲的怀抱中,长大了渴望同学之间的友情,成人后渴望与喜欢的异性发展出甜蜜的爱情,等到步入社会,又渴望能被身边的人认可,以便在某个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归属感及存在感。可以说,不管是在婚姻、家庭、邻舍、同事亦或基督徒群体,人们都渴望在这些领域中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合宜的关系,一旦关系恶化,痛苦也就随之而来。

当然,人的位格并不仅仅体现在人的关系性层面,也体现在人的个殊性方面。换句话说,一种真正美好的、成熟的关系不仅仅是融洽的、和睦的、友善的关系,更是一种能让人们各抒己见,吐露真言的关系。在这样的人际圈子里,人与人之间不是彼此利用,而是彼此成全,关系越亲密,就越充满信任,就越会为别人考虑,使其中的每个成员在爱的熏陶中幸福地生活,以便越来越有个殊性,越来越能在坚持做真实的自我的同时,还能包容、接纳和他不一样的人。用儒家的话来说,这叫“君子和而不同”。

小结

人际的“亲密性”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必须是“爱的关系”。但什么是“爱的关系”呢?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爱的关系就一定是一种“控制或占有”的关系,好比说,不少父母以爱为名义将自己的孩子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凡事包办,本意是为了不让他们受累,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因为没有责任也就没有自由。而这样的剥夺只能说是一种“已经被罪所扭曲了的爱”吧!

也就是说,亲密关系主要是指“爱的关系”,却不一定要迫使对方失去自己的空间而完全暴露在对方面前。如果我们相信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成全他,那么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就不单要教导他们需要有清楚的边界感,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他们作出负责任的抉择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孩子才能真正地独立,才能向着独立的、成熟的个体而迈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