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爱国老人马相伯

马相伯
马相伯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因其晚年热诚的抗日举动,从而被称为“爱国老人”。

1840年,马相伯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从明末清初开始信奉天主教的家族。马相伯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的大变局时代。在西学大量涌入的时期,加上家族的信仰,马相伯在12岁那年,到开放口岸上海求学,进入耶稣所办的圣依纳爵公学。

马相伯在此学习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为精通七门外语的人才。1862年,马相伯决定终生侍奉上主,他加入耶稣会的修道院,并在八年后成为神学博士。他在教会从事教学与翻译工作,翻译、撰写了大量神学、科学等方面的书籍。

不过由于与教会发生矛盾,马相伯愤然放弃神职。可他仍然与天主教保持密切关系,虔诚信奉基督。他在弟弟马建忠的推荐下,参与洋务派的改革运动。

这段经历让他更深感受到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甲午战败后,他知道仅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能救中国。早年在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以及对欧洲大学的考察,使马相伯认识到,只有教育才能兴国,指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900年,马相伯毁家兴学,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耶稣会,作为建立学校的基金。后来南洋公学因为学潮退学的学生,在蔡元培的推荐下去找马相伯。于是他建立了著名的震旦大学。

震旦大学建立后,不少有志青年来此求学。其中包括于右任、邵力子、李青崖等等日后的民国著名人物。只是由于耶稣会的办学理念与马相伯发生了分歧,马相伯只好带着学生,离开了震旦,重新建立复旦大学。

马相伯告诫复旦的学生,“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学始。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学,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请归我。”此后,复旦师生不负马相伯所望,在日后成为了中国知名学府。

辛亥革命后,马相伯应孙中山邀请,暂时放下了教鞭,参与民国的政治活动。不过他很快就对时局失望,重新回到了教育界。此时他关注女学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培根女校、启明女子中学等等学校,让广大中国女孩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上世纪二十年代,八十高龄的马相伯与天主教本笃会在北京建立辅仁大学,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辅仁因此称为与燕大、北大、清华并立的北平名校。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九十高龄的马相伯,不顾年老体弱,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国民奋起抗战,保家卫国。他告诫全国民众“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激发他们的抗战热情。因此他被称为“爱国老人”。此外,他还多方走动,营救因抗日而入狱的七君子。

1937年,日寇逼近上海,马相伯为了不当亡国奴,毅然前往大后方。1939年,百岁高龄(按照中国虚岁)的马相伯在越南凉山安息主怀,他临终还念念不忘祖国的抗战。

于右任为马相伯题写挽联称:“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这是对爱国老人马先生一生最好的总结。他以耶稣基督救世博爱的理念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投入到救国中,无论是教育救国,兴办六所学校,还是晚年参与抗日救亡,他的虔诚信仰、崇高品德、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与效法。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