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圣堂:新街礼拜堂
在厦门繁华的中山路附近的台光街,有幢白色的建筑物格外醒目,那就是有“中华第一圣堂”之称的新街礼拜堂。
1842年2月24日,美国归正会宣教士雅裨理(当时以公理会身份)抵达厦门鼓浪屿宣教,3月,雅裨理渡海到厦门布道。1844年他与雅裨理迁居厦门寮仔后马祖宫附近,后移居旗冒洋行的太史巷,一边开诊所一边布道。为了更好地开展福音事工,雅裨理请求差会派遣宣教士来厦工作。6月,归正会派波罗满和罗啻两位牧师抵厦。1845年雅裨理因病回国修养,波、罗二人遂接替雅的工作。
此时信徒已达70多人,波罗满萌发了建立一间永久性礼拜堂的想法。1847年12月,信徒王福桂(或称福桂伯)用550美金,在闹市邰狗墓(今台光街)买一块地,捐赠给教会作为建堂用地。1848年波罗满从美国募捐到3000美元,他亲自参与教堂的设计和监工,教堂从年初开始建造工作,年底这座新古典式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教堂完工。1849年2月11日举行献堂典礼。由于教堂位于市区中心东边的新街仔,因此取名“新街礼拜堂”,又简称为“新街堂”。该堂为中国首座专供中国信徒使用的新教教堂。
教堂可容纳350到400人,除正堂外还有小礼拜堂、牧师楼等附属建筑物。教堂有个特别为妇女所设的后门,布道台两边的座位也是专给妇女提供的。其他的长凳是给男人坐的,中间有幕帘隔开,这样男女听众都可以专心听道而不至于违反习俗。
波罗满在前往香港就医时遭遇台风遇难,新街堂由罗啻牧师负责,他在新街堂工作了14年。美国归正会倡导中国教会自治,认为要使中华归主就必须使福音适应中国特殊的环境,而这仅靠几位西方传教士难以做到,因此必须让华人担负起管理教会及福音使命(三自并非49年后才有)。于是,新街堂和竹树堂(竹树堂此时归新街堂会,直到1860年才分成两个堂会)在1856年4月,首选长老和执事,同年5月11日成立长执会,料理教会事务。1863年,新街堂自选华人牧师牧养教会,金门黄乡人罗嘉渔当选,他与竹树堂的叶汉章牧师成为归正会最早的华人牧师。此举在中国教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礼拜堂年久失修,1928年,教堂屋顶塌陷,遂于1933年拆除重建至1935年竣工。新教堂聘请上海著名设计师设计,召请国内著名的惠安石匠、上海泥水匠、温州木匠施工,选用南洋进口的柚木,共耗资32000多两白银。建筑经费全由厦门教徒及旅居南洋的教徒捐资。属罗马式建筑风格,其廊前立有六根圆柱子,红色坡顶,上有六边形钟塔,塔内悬挂1848年购置的美国制造铜钟。红色两坡屋面,古典山花,勒脚下石墙,勒脚上砖墙,属砖石结构,古雅壮观。殿堂前廊的墙上镶嵌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赠送的石匾“中华第一圣堂”和“耶和华驻驿之所”。
二十世纪初期,新街堂开展教育事业,相继兴办道深学校、立人女校、鹭江幼儿园和道立中学等。日据时期,这几所学校被迫停办。抗战胜利以后,鹭江幼儿园复办,解放后收归政府管理,改名为厦门第4幼儿园。道立中学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仍继续招生。
1958年,新街堂与泰山堂会合并。66年,教会停止一切活动,一度被改为羽毛球馆。厦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是全国较早恢复宗教活动的地方。1979年8月26日,恢复停了13年之久的聚会,为全国第二复会的教堂,而为福建省教会复堂之首。当天不少弟兄姐妹怀着感恩的心情回到教会参加复会后的第一场礼拜。此后新街堂不断得到发展,事工日益完善,为厦门社会的金灯台。
1982年3月新街堂被列入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修葺。于2005年5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