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谈谈“教堂”和“教会”

“教堂”与“教会”,无论是宗教徒或非宗教徒,或主观、或客观地,都在不断地使用这两个词汇。那么这两者是否相同?如若不同,又有何不同?我们又当如何理解?我们来作简要分析。

一、不可混淆的概念

“教堂”,是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举行弥撒等宗教活动的地方。对其的定义只限于一个有限的、可见的建筑物或是一个固定的地点。

而“教会”,圣经中提及此词的字源是指呼召或召出。此字在旧约乃指以色列民的聚会所(民14:5;徒7:38),新约则用来描述基督徒团体(徒9:31;林前1:2)。教会就是神的子民,教会的历史可追溯至四千年前,至亚伯拉罕的时代。在新约圣经里,“教会”的希腊文是ekklessia,旧约圣经中并没有“教会”这个字,意思相近的“耶和华的会”,希伯来文是qahal,常常译成“会众”。

也就说,“教堂”是指建筑物,是基督教用来作宗教仪式和敬拜的场所,通俗称之为“礼拜堂”,而“教会”则是指人,是被神呼召归入祂名下的一群人。

所以,教会既可以分为有形的,也可以分为无形的。无形的教会又称大公教会(英文“Catholic”[大公]即普遍存在[universal]的意思),它是由所有相信基督、重生得救的信徒组成的教会。无形的教会不受时间、地域等的限制和影响,而有形的教会便是因为地域等的缘故被区分。

教会本身便具有有形和无形这双重特性,而基督教最初传到中国,又把讲道、聚集比拟为中国的学堂,把聚集的地方称为教会(教导的集会)。所以,可能又因如此,无限的教会与有限的教堂便不断地被混用。

二、不可丢失的传统

“传统”,常常被人们与“传统主义”这一概念混淆,以致造成诸多的误解,使人们不可避免的对它产生主观的厌烦。

人们常常以为接受教会的古代传统就必须否定圣经作为唯一其实的地位。其实不然,“传统”有其特殊的变化性与连续性。“传统”这个词被用来描述奉行那些以静止的方式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习惯、信仰或方法,不论它们是否有价值。而我们所提及的传统,也正如罗马的克莱门(Clement of Rome)援引的“传统的神圣原则”,他强调的重点是与保罗一致的——不是遗留下来的死的东西,而是传下来的活的事物。

主后30年左右,耶稣复活升天,五旬节圣灵充满,彼得讲道三千人悔改,致使形成了初期教会的模型,人数从120名猛增为3120名,并且不断渴慕真道及参加掰饼聚会,以至逐渐成为了教会的传统。

正确地宣讲真道,这是教会最基本的标记,而教会则应以宣讲上帝的话语为主要任务。教会若离开真道,就不是教会。自圣灵降临的五旬节以后,历代教会宣讲的光辉始终没有熄灭,有时虽然暗淡,然而一经挑旺,又辉煌异常。但只要有神话语的地方,就有希望。除此以外,圣礼也是教会一重要的标记。故马丁路德声称,哪里有正确施行的圣礼和真道,哪里便有神的教会。

三、不可磨灭的特征

(一)学习的教会

一个不学习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一个不学习的教会,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教会。

五旬节圣灵充满,使徒行传2章42节中路加告诉我们,圣灵与教会同在,他提出的第一项证据是: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一般而言,人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面前谦卑或者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但若是与自己有明显差距,或是与自己相同的,便难以谦卑学习。以彼得为首的使徒大多是无知识的小民,都是非专业的、没有经过正式的拉比训练的,但此时非专业人士的教训已被专业的人士学习。

一个学习的教会,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教会。不断有新的文化和理念,进入到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如何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给予自己及教会一个精准的定位,使我们不被这变化的时代所变化,若不主动学习恐怕也要被动学习。

(二)充满爱心的教会

使徒行传2章42节中提到他们彼此交接(koinonia)。koinonia(源自koinos“共同”)表示教会过共同的生活。此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表达了我们一起共享的“东西”:这包括神自己以及圣灵的感动。因此,它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经验;也是我们在神,即父、子、圣灵中共享的相交。其二,也表达了我们与别人的相交,包括我们所付出的,以及我们所要接受的。教会是我们众多悔改得救信徒的一个集合体,是有限的我们来诠释一个无限的概念,就是神的爱;亦是一个团契,使我们在这个抽象的圣爱中,拥有现实的相交。我们不但分享物质财富,也分享属灵财富。致此使它成为基督在世心意彰显的表现形式,构成由内而外的教会张力。

(三)敬拜的教会

使徒行传2章42节中提到他们都恒心擘饼、祈祷。意思就是说,他们的生活不但表达于彼此关怀,而且也表现于群体的敬拜生活中。常有人说,教会的首要责任是传福音。事实并非如此。敬拜才是教会的首要义务,我们应该给予最仔细的关注。敬拜是我们对神所尽的义务,这是斯托得牧师所讲教会两组向度中纵向与横向的向度,纵向先于横向,纵向是与神的关系,所以当教会聚集,首要的责任与义务自然就是敬拜上帝;继而生出横向的关系、活动和职事,包括了内在的与外在的。

(四)传福音的教会

五旬节后教会形成的本身,便是因为圣灵的动工。因为福音,使其而成为地方性的教会,并赋予了其传福音的使命,使每一位信徒成了敬拜和见证的群体。敬拜导向见证,见证也导向敬拜。教会应当来到基督面前敬拜,也应当为着基督而出去宣教,使教会的事工不是以教会本身为中心,而是以基督的福音和心意为中心,承传基督的福音与使命。

四、不可忽略的角色

教会是圣洁的团体,是社会的对照体。教会应当坚定地为信仰做见证,而不当与世俗同流合污。我们必须以鲜明的决心接受耶稣所交托的角色,就是在社会上作盐作光,不单个人能够被改变,社会也可以被改变过来。耶稣说,我们要截然不同,与这世俗不同,与这错误的价值观和理念也要不同。基督徒的社会责任有赖于对社会负责的基督徒来完成。而如今有太多的教会和基督徒藏在黑暗的小橱柜里,使自己被黑暗和阴霾而笼罩,而不能反客为主,积极驱散黑暗。

教会,是神所呼召的一群人,是神的子民。它既有有限性也有无限性,与一般的建筑物不可等同,其具备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教会有它自己的传统,能够正确地施行圣礼以及宣讲神的道,这就是教会所在之地,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它有着它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不断地学习、充满了爱心、真诚地敬拜以及热心地传福音皆是它应具备的特性。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在上帝和世人的面前完美地演绎它那美好的角色,供给世人、天使和上主观看。

————————————————————————

参考文献

1,林鸿信:《教会生态学》,香港:校园书房出版社,2000年。        
2,斯托得:《使徒行传》,黄元林译,中国基督教协会,2003年。  
3,杨庆球:《基础系统神学》,中国基督教协会,2010年。  
4(美)D.H.威廉姆斯(D.H.Williams):《重拾教父传统》,王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斯托得:《心意更新的教会》,谭达峰译,香港:校园书房出版社,2012年。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教会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