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首页>文化>正文>

“美,让我们结合在一起”—— 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在京举办

西方世界耳熟能详的宗教故事换上了东方面容、衣着及场景,中国传统的瓷器、珐琅器上则出现了圣经故事、教堂等内容……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展览的“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将中西文明交往与交流表现得生动而富有意蕴。

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与梵蒂冈博物馆合作举办,将持续至7月14日。策展团队从梵蒂冈博物馆的藏品中精选出78件展品,涵盖了天主教艺术、佛教艺术和世俗艺术3个方面。为了使展览内容更为丰满生动,故宫博物院提供了与梵蒂冈博物馆展品相关的文物12件一起展出,包括两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吴历画《柳村秋思图》、王肃达画《最后的晚餐》《圣母冠冕》《园林中的圣母、圣子与天使》、任懿芳画《最后的晚餐》《逃往埃及》等出现在这次展览中。这些展品表现出天主教艺术在中国不断与本土艺术相融合的过程,诠释了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独特魅力。

吴历(1632-1718年),江苏常熟人,曾于澳门三巴静院学习天主教神学,清代著名画家,为“清初六家”之一。清朝初年,已有像传教士郎世宁这样的西洋画家进入宫廷,在西洋画的影响之下,中国画的画风发生改变。吴历的《柳村秋思图》是这一时期画风演变的代表。画面中的景物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手法,近景大面积地遮挡远景,这在以前的中国画中几乎是见不到的。

本次展览同时展出了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1688-1766年)的作品《果亲王允礼像》《八骏图卷》等。郎世宁同时是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者之一。

吴历由画家入教成为天主教的教士,郎世宁由传教士成为服务于中国宫廷的专职画家,这两位中西宗教与艺术的“换位者”,画家与传教士,是当时中西文化交往交流的使者。

不过,吴历与郞世宁并不是处在中西文化交往交流很顺畅的时期,他们当时面对着来自天主教内的种种困扰。

此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为了使天主教适应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成了“敬天祭祖尊孔”的“利玛窦规矩”。这一规矩大受后来的康熙皇帝赞赏。然而,到了1645年,罗马教廷下令禁止中国天主教徒祭祖尊孔,并由此引发了天主教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长达近三百年的“礼仪之争”。

“礼仪之争”导致天主教在中国日趋衰落,激发了一些有识之士自觉寻求天主教中国化的道路。20世纪初,中国天主教会强烈主张“中国归中国人”“爱国对中国教友也是一种德行”“建立一个正常的、中国化的天主教会”,本地化、中国化成为一股强大的浪潮。1939年,罗马教廷最终撤销了一切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

作于20世纪早期的王肃达的《最后的晚餐》《圣母冠冕》《园林中的圣母、圣子与天使》、任懿芳的《最后的晚餐》《逃往埃及》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天主教中国化在艺术领域的鲜活表达。

《园林中的圣母、圣子与天使》立轴画,无论是背景、构图还是在人物形象等方面均堪称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典范。圣母、耶稣和天使是中国人面孔,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置身于点缀着花卉、假山的中式园林内。天主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神奇地结合在一起。

王肃达、任懿芳各自画的《最后的晚餐》,任懿芳画《逃往埃及》,图中人物形象和场景背景被全然改造成中国式的,讲述的是中国式故事,充满中国审美情趣。

“习近平主席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这些作品是天主教与中国文化传统交流互鉴的果实,也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天主教过去和现在一直在本地化、中国化方面不断努力。这些作品背后承载的历史也证明,天主教必须中国化,也要继续中国化。” 河北信德文化研究所张士江对记者说。

梵蒂冈珍藏的巨幅油画《亚当和夏娃在人间天堂》也出现在本次展览中。该幅作品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策展方表示,“它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世界大同、和谐共生,也正体现了本次展览的主旨,即文明大同。”

1925年,梵蒂冈组织了一场大型展览,汇集了十多万件世界各地的精美艺术品,意在展示天主教会对世界各国人民文化和艺术的尊重。那次展览奠定了梵蒂冈博物馆中国文物收藏的基础。

此后,梵蒂冈博物馆还接收了一些来自早期传教士的收藏,最终形成了5000余件中国文物的可观规模。

早期传教士们从世界各地带回了许多属于其他宗教的艺术品,其中包括大量中国佛教艺术品。展览挑选了来自不同地区、时代、教派的代表性艺术品。展品中,还有印证中梵数百年交往的礼品。

梵蒂冈博物馆把本次展览的主题“Beauty Unites Us”译为“美,让我们结合在一起”。在梵蒂冈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看来,“首次与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这次展览,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