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于故宫博物院展出

5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梵蒂冈博物馆联合举办名为“传心之美”的文物展览,地点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

本次展览是首次将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带回中国展出。策展团队从梵蒂冈博物馆的藏品中精选出78件展品,涵盖了天主教艺术、佛教艺术和世俗艺术三个方面。天主教传播到中国之后,宗教艺术在中国不断与本土艺术相融合,因此此次展览重要的一部分展品就是中国画家创作的天主教题材绘画。早期的中国画家对宗教绘画理解相对刻板,或者直接选择比较接近的中国形象套用,比如用送子观音代替圣母与圣子,但此次展览的宗教画作大多是近代作品,画家对宗教题材理解更为深刻透彻。

刚一进入展厅,就能看到两幅中国画风的《最后的晚餐》,分别是任懿芳和王肃达的作品,在任懿芳的作品中,耶稣和十二门徒在一个中式房间内,比起达·芬奇的画作,这幅画中耶稣和门徒们距离更加紧凑,门徒们更像在环绕着耶稣。画中的耶稣长发蓄须,头部后面有圣徒的光环,门徒们有的戴头巾,有的披长发,其中有两人是白发白须半秃顶长者,应该其中一人是圣彼得。耶稣和门徒们宽衣大袖,但又带着古希腊衣着风格,脚踩人字拖凉鞋。在王肃达的作品中,则场面更加简练,环境更像是庭院中的房间,只有四个人,耶稣戴着头巾,安抚着身边一个已经醉倒的门徒,任懿芳的画中使用的是西式酒杯,王肃达的作品中则是中式酒杯。

插图一.png

(左图是任懿芳作品,右图是王肃达作品)

在两幅《最后的晚餐》之后,是任懿芳的《逃往埃及》,讲述的是约瑟、玛丽亚和婴儿耶稣从伯利恒起身逃往埃及,躲避希律王迫害的情形。画旁有落款:任懿芳恭绘,钤印是:懿芳及“天主圣母,为我等祈”。这幅画的画风非常有意境,上半部大片留白背景如同中国画的风雪图,而画中央怀抱耶稣的玛利亚,一袭红色披风,成为画作的焦点,宛若雪中腊梅,这是将基督教故事与中国艺术表达中擅长的用环境刻画心情的方式相结合。

插图二.png

此次展览还收录了王肃达的另两幅作品,《圣母冠冕图》和《园林中的圣母、圣子与天使图》,前者中的圣母采用了中国传统宫廷贵族女性的形象,尤其是华丽的头饰,显出天主教所强调的天上之国与人间之国的关系。圣母手心向上祈祷,在圣母头顶,则用光环中心的鸽子代表圣灵,整幅画构图非常端庄大气。后者画中的圣母、耶稣和天使同样表现出东方特征,圣母与耶稣身着中国风格的服装,服装样式相同,头部后面都有光环,旁边的天使则直接采用中国传统送财童子的形象加上翅膀,三个角色置身于点缀着花卉、假山的中式园林内。这幅作品无论是在背景、构图还是在人物形象等方面均堪称中国绘画之典范。

插图三.png

在这幅画之后的,是刘懿芳的《耶稣和孩子们》,这幅画中更带着中国传统童子画的特点,耶稣坐在中间靠左的位置,周围环绕着8个孩子,身后还有一个妇女怀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耶稣怀里的孩子穿着鲜艳的红色衣服,在周围素色映衬下成为焦点,为了平衡色彩,在画作另一边则有一个孩子身穿绿色衣服。画作中的耶稣神情和蔼,更像是一个村里的大叔陪孩子们玩耍,中式绘画特有的温暖给耶稣的圣像增加了最美好的一幕。

插图四.png

在展览中,另有一位画家吴历的作品,吴历是清代江苏人,中年之后皈依天主教,之后跟随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经澳门前往罗马,但因年事已高留在澳门。他在澳门耶稣会开设的三巴静院学习了三年神学和拉丁文,之后成为修士返回江南传教。在他57岁的时候成为司铎,87岁去世。

吴历的作品在保留传统文人画风的同时,在自身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主题颇多涉及社会现实、人民生活疾苦,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此次展出的长卷画是吴历的《柳村秋思图》,这幅画近景描绘数株岸柳,枝叶错落翩翻,随风摇曳,渲染出秋思的创作主题。

除了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天主教题材画作之外,此次展览还包括使用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制作的天主教圣器和艺术品,包括掐丝珐琅的烛台、十字架、圣油瓶,以及绘制基督教故事的中国瓷盘。在展厅二楼,还有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佛教艺术品,主要是藏传佛教造像和绘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