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好书推荐:《杨格非:晚清五十年》

s24449244.jpg

杨格非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传教士之一,这本书是英国学者罗夫·华德罗·汤普森撰写的杨格非传记。他以严谨、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杨格非在中国五十年的佳美见证。这本书让我们更深地知道华中使徒的荣美一生以及湖北、湖南等地教会早期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史以及武汉地方史的一部好书。书中还提到很多当时教会的宣教方式和杨格非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经历。这对我们今天牧养教会、传播福音,并促进基督教中国化事业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格非生平:

杨格非(Griffith John,格里菲斯·约翰,又有杨约翰、杨笃信的译名)生于1831年12月14日,他是英国的威尔士人。杨格非刚来到世上不久,母亲就因霍乱去世了。但在虔诚的姑姑抚养下,杨格非在浓郁属灵气氛熏陶下成长,为其热忱的信仰打下坚实基础。

杨格非虽然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但他利用在工厂当学徒的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最终自学成才。1850年杨格非考取布雷肯大学,三年后进入贝德福德神学院深造。由于成绩优异,加之伦敦会亟需海外宣教士,1855年,伦敦会让杨格非提前毕业,按立为牧师,并派往中国宣教。年轻的杨格非身材矮小,长相稚嫩,被很多人称为“小孩子”,有人甚至戏称“小孩子去拯救中国归向基督”。

1855年9月,杨格非携妻子抵达上海,他起先在淞沪一带宣教。1857年,与艾约瑟一同前往太平天国辖区考察,并结识干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等人,虽然杨格非极力纠正洪秀全等人在信仰上的错误,但遭到他们的反驳,尽管如此,他还是得到在太平天国自由宣教的权利。

1861年,杨格非利用清政府开放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的政策,沿着长江西行,于6月21日抵达汉口,成为首位进入华中的新教宣教士。杨格非的福音事工开展较为顺利,1862年3月16日就有信徒受洗,此后不少人归入主的名下。1862年,杨格非在汉口建造花楼总堂(名格非堂,即现在的荣光堂)。在武汉站稳脚跟后,杨格非将教务拓展到湖北其他地区,孝感,天门皂市以及黄陂等地都先后建立教堂。杨格非以旅行布道结合街头布道的方法宣教,在各地巡回讲道,每到一地除了口传福音,还大量散发福音小册子。他有时旅行距离远达3000英里以上,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各地都纷纷建立了教会,据统计在杨格非在华侍奉期间,仅湖北就至少100个传教站。

杨格非除了宣教、建立教堂,还十分注重科教文卫工作。1866年,他在汉口创立“仁济医院”(汉口协和医院的前身),为华中最早的西医院之一。1899年(一说1896年),杨格非在花楼总堂旁边一个茶箱厂的旧址上,办起了汉口第一所集大学、中学、师范、经学为一身的综合性学校——博学书院,英文校名是以杨格非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写作“Griffith John College”,也就是“杨格非学院”。博学书院就是现在的武汉市第四中学。他还强烈反对英国的鸦片贸易,为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奔走呼号,并于1882年撰成《关于鸦片贸易的简明问答》一书,抨击鸦片贸易的罪恶。此外,杨格非还参与《圣经》汉译事工,是最早尝试用浅文理翻译《圣经》者之一。

1905年,75岁高龄的杨格非在讲道时突发中风,此后便瘫痪在床。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家人出于安全考虑,由其女婿施伯珩等护送乘英轮离开汉口,1912年1月返回英国。回国不久,杨格非就因病安息主怀,享年81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