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2014亚洲减灾救灾国际研讨会于南京开幕

今日(1031日)上午,由爱德基金会主办,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亚洲减灾救灾国际研讨会于南京开幕。来自国内以及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德国、美国、瑞士等国的43家救灾机构,16家国内媒体代表和专家近10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他首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爱德在筹备救灾研讨会时,本来只是计划在小范围内分享救灾经验,但之后爱德在参与鲁甸地震救灾中发现了一些新现象,如益云公益地图让更多人了解到灾区情况,云南省民政厅为社会组织搭建了救灾平台等。这些新现象使爱德决定扩大研讨会规模,以学习和借鉴更多其他组织的救灾经验。

丘秘书长还指出,在过去15年里,中国平均每年有3亿人次受灾,造成2000亿的经济损失。对于社会组织,如何面对这些不断增多的挑战,如何更加重视灾后重建,如何在支持灾区时做到更加公平公正,以及如何促进减灾救灾中的政府协同、社会协作,这都是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挑战,值得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这成为了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动因。

国际救灾联盟代表杰伦尤伦在致辞中说,现在国际社会面临着很多灾害,考验着我们恢复的能力。国际救灾联盟有44个成员机构,互相关联,它们在不同的国家展开自己的工作,这些成员机构所雇佣的成员有25000人,为国际救灾做人道主义的工作。他相信,此次救灾研讨会有助于救灾工作更好地开展。

江苏省大人常委会原副主任赵龙先生在开幕式上提到了汶川大地震,他认为汶川地震中的救灾工作谱写了人道主义的新篇章,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就减灾救灾的本身工作而言,也提供了相关的经验。他还提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说“乐善好施”古今有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也代代相传。赈灾救灾在中国有美好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发扬这样的传统。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变化中,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新的问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变化中迎接新的挑战,所以需要向同行学习新的救灾理念和方式。

开幕式结束后,国际救灾联盟杰伦尤伦开始分享“Hyogo组织体系及功能延伸:国际NGO组织在救灾工作中的倡导工作”。谭花以爱德基金会为例,分享了“中国民间组织在参与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和挑战”。作为中国最早注册成立的社会组织之一,爱德基金会自1987年起就开始参与中国的救灾工作,当时爱德启动了救灾项目——大兴安岭火灾奖学金计划,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程。自此,爱德基金会均以每年响应2-3个自然灾害的频率,先后响应了包括1991年华东水灾、1998年长江洪灾、2008年汶川地震等在内的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共计50余次,足迹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朝鲜、肯尼亚和菲律宾三个海外国家。

这次会议旨在参与救灾的各方主体之间搭建“分享交流、沟通探讨、研究对策“的平台。会议期间,除全国性的参与救灾工作的基金会外,还邀请了四川省、云南省的政府部门代表及印、菲、印尼、日、孟加拉等国的专家学者及国内的NGO代表与会

此次研讨会为期两天,讲员们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分享:

第一,过去近30年中,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分享。

第二,社会组织在参与防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挥影响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三部门如何协作(政府、社会组织及企业)以降低风险、迎接挑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