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生活条件好了,就对教会需求降低了?

有人指出,当代西方国家的基督徒参加教会活动热情降低,其实与对教会的需求下降有关。战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社会福利越来越好,很多人就不需要通过教会的慈善度日了。另一方面,当前娱乐产业十分发达,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教会社交的需求也在减弱。

而这种情况,在当代中国教会中也是存在的,尤其是某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对于教会的参与度要比父辈更低。有位传道就指出,所在教会一些热心肢体的第二代,参加青契的热情显然不如他们的父母,这或许跟生活条件好了,对教会需求降低有关。

在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了中华大地,许多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里打拼。他们在城中往往是举目无亲,为了排解孤独以及社交的需要,往往就会加入教会,在此结识弟兄姐妹,此外,教会的爱心也经常给予他们应有帮助,让他们在困境中有所依靠。而且人生处于茫然、未知状态时,对于上主也会有更强烈的信靠。

对于教会中70-80这代人来说,主内团契无疑起到了原有互助会的作用,让大家可以借着信仰抱团取暖,更好地在城市中打拼。而上主同样也是他们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依靠,因此他们教会参与度显然是要更高的。

而有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第二代,随着他们的父辈在城市中立足,甚至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再加上本世纪后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他们的生活条件要比其父母优越许多,在物质上寻求教会帮助的可能性在降低。

而且他们从小生活在城市,通过学校、社区认识不少好伙伴,在城市中不再有孤独的感觉,对教会社交需求自然也就下降了。而当前网络发达,社会娱乐活动多,教会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吸引力,其参与度自然不高。

必须看到中国教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复兴,其实也是吃了“时代红利”,在社会转型期为不少国人提供了精神慰藉以及温馨的家庭。信仰对于处在茫然、焦虑中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安慰的效果,能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但中国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人们对于教会的需求自然是下降的,这不仅是非信徒,即便第二代基督徒同样也有这个问题。比如某堂会在十几年前每年都有300左右人的受洗,而现在降到了百人左右。这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但人们幸福指数提高了,对于教会需求下降肯定是个重要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教会的“时代红利”消失了,在牧养上也要有所调整。除了关爱信徒、慈善事业需要继续外,如果加强真理的表述,回应时代浪潮的冲击?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吸引年轻人?将是许多牧者、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的观察只是根据笔者的接触,未必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仅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与反思。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