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祷告?

有人说:“现今世代最大的危机,就是缺少恒切祷告。信徒听见很多、知道很多,甚至讲论很多,却祷告很少。难怪神的能力、神迹奇事的大能在信徒中间减少了。” 

可以说,祷告生活是基督徒灵修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了。但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不少信徒在祷告上的操练比较欠缺。大多数教会每周都会举行各类聚会、学习,但其中,祷告会的人数往往是最少的,且几乎成为教会间的普遍现象。 

如一间人数几百人的教会,日均参加晨祷的人多则四五十,少则十来个,且多是老年信徒。而在人数略少的教会,即使教会每周只举行一次祷告会,来参加的也多是小组长或主要同工,难见到普通信徒的身影。 

为何信徒很难参与祷告会呢? 

一位在本市某教会带领祷告会的同工说:“祷告会中青年人最少,客观原因是他们工作忙,很难保障时间参加。还有些信徒是只喜欢在家里祷告,来教会祷告呢,他们觉得为很多固定事项代祷,离自己生活很远,祷告祷告着没话说了,就不愿意来。后来,我们的清晨祷告会慢慢变成了操练预备同工的祷告会。” 

一位在河南某市的一教会的小组长分享道:“有些信徒只在自己有紧急需要的时候会来祷告会,但问题一解决,或者祷告了没看到神的应答,就没热情参加了。能坚持来的基本都是同工。” 

这两种反馈的声音,可以说代表了不少信徒对祷告的态度。时间问题、个人灵性状态、对祷告的认知不够或功利性等问题,都成了阻碍信徒参加祷告会的原因。 

如何更好的预备祷告 

祷告的人越少,祷告的见证也越少,信徒对祷告的重视就越低。尽管牧者们在讲台上屡次呼吁祷告的重要性,但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不少牧者和负责同工也常为如何带领祷告会而着急。 

也许,让信徒爱上祷告的办法不是没有,毕竟每个人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经历神,渴望得到恩典的,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得胜自身的软弱。那么,教会方面对此又能做些什么积极的引导呢? 

1.祷告会前预备信息

祷告和神的话语,其实是分不开的。神的话语一解开,就能“使愚人通达”开启人心,传递恩典。人在灵里先有了收获,祷告就有话去回应神。所以,祷告前的短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内容方面,可以是祷告相关的,也可以是其他信息。时间在15分钟内为宜,不能变成一大篇讲道。 

2. 预备己心

祷告,并非是向上帝罗列一张待办事项清单,也不是来履行祷告义务,而是先与神交通,建立或恢复与神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心都没有向神打开,灵里沉闷,是很难有爱心和忍耐为一个个事项去代祷的。祷告的人自己要先有恩典,如果近期有未被整理的罪、重担,我们要像大卫那样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除去生命中不讨神喜悦的地方,求圣灵来恢复自己,引导自己进入祷告。   

3.常作恩典见证分享

祷告的人,要经常向神表达:“我口要说赞美你的话”。带领者可以鼓励、寻找能作祷告见证的人,经常在教会家事环节或群里分享祷告者们的见证,激励更多人关注祷告。这里说的见证,有祷告成就的见证,但又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在祷告的过程中,代祷者内心的收获,成长、变化等,这些都是见证的一部分。而这些内在成长的见证,往往也是最有带动性的见证。 

4.引导信徒正确的祷告姿态

引导信徒建立正确的祷告姿态比追求祷告的恩赐更重要。祷告者是否正确认识祷告的意义,是否殷勤(操练祷告)、谦卑等候神,都决定了他能不能长久维持祷告生活。 

信徒最常见的几种不祷告的原因,除了时间问题,还有因为惰性而缺乏祷告的,有祷告未得应答而灰心放弃的,也有对代祷缺乏认识的。无论哪种原因,不祷告的习惯致使许多信徒陷入灵命瘫痪的状态,也失去了神给代祷者的祝福和肢体彼此相顾的爱心。 

针对缺乏时间的信徒,教会可以同时开展线上祷告,或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聚集祷告。无论如何,都要带动大家殷勤操练祷告。当许多人因在祷告中经历灰心、失败时,更需要肢体们的代祷,就像四个抬瘫子的伙伴,一人不能行走,其他人要用祷告来扶持。 

教会在教导祷告方面,要谨慎使用以讲神迹的方式吸引人祷告,也要提防祷告的功利心态,正确认识祷告的情感本质(与神的关系),和在成圣生活中的重要性。 

而带领祷告的牧者和同工,自身也需要更多的投入祷告,这样才有力量去带领人,并为人分享祷告生活中的真实体会,而不只是一种祷告理论的传授。 

我们的上帝是信实的,祂赏赐那些专心寻求祂的人。无论信徒个人要寻求祝福,追求生命长进,还是教会要寻求复兴,都离不开肢体同心合意的祷告。祷告越多的教会,圣灵的工作越多。 

今天,我们要借着祷告来祝福自己的教会,为牧者、为肢体、为福音的工作举手,并且“要恒切祷告”(西4:2),更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18:1),如此,便是将祷告的祭坛设立在教会中,才能迎接圣灵大能的工作和丰盛的祝福。

(本文作者为陕西一基督徒。)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