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专访】“中国伙伴”总裁林铭立:助力领袖栽培,与中国教会同行

“中国伙伴”一行四人在圣三一堂合影,左二为林铭立牧师
“中国伙伴”一行四人在圣三一堂合影,左二为林铭立牧师

“中国伙伴”(China Partner)成立于1989年,由在中国出生的德国传教士之子林明胆博士(Werner Burklin)在美国创立,机构宗旨是服务中国教会。现任“中国伙伴”总裁林铭立(Rev. Erik Burklin)是林明胆博士的长子。去年9月,林铭立牧师一行4人访问中国,为疫情后第一次到访。在采访中,林铭立牧师与福音时报介绍了“中国伙伴”的历史、主要工作以及未来计划,分享了对中国教会的观察。

事工缘起:构筑连接的桥梁 为中国教会服务

林铭立牧师家族与中国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他的祖父母,他们是中国内地会(现为海外基督使团)的德国传教士,1925年到1950年期间在江西省服侍。他的父亲林明胆博士在中国出生并长大,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在上海一所德语学校上学。1950年,由于当时环境,林明胆随父母搬回了德国。在德国,他成为一名传教士,为几个基督教组织工作,但心里一直渴望回到中国。中国开始向外国人发放签证后,林明胆博士于1981年再次回到中国。他是第一批回到江西省的外国人,在那里,他看到上帝在中国奇妙的工作:教堂爆炸式地增长。

中国教会的情况让他备受鼓舞,他渴望为中国教会做些事情。在1989年,林明胆博士创立了“中国伙伴”。1991年,林博士受当时的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的丁光训主教邀请,带领国际团队来金陵协和神学院办培训班。培训持续了10天,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培训结束后,丁主教肯定了培训工作,欢迎林博士再次前来,自此,“中国伙伴”的事工正式开始。三十多年来,“中国伙伴”几乎受邀去了中国所有官方神学院校。

除了在神学院校举办培训,“中国伙伴”还组织了多次中国研讨会(China symposiums)。1995年,受丁主教邀请,林明胆博士第一次在南京主持中国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不同的基督教组织,新西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均有代表参加,旨在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教会,促进交流,加深了解。“中国伙伴”新一次的中国研讨会正在筹划,相关事宜仍在协调中。

林明胆博士组建团队,在中国多个城市举办培训,也多次组织中国研讨会,让中国教会和世界互通起来。“中国伙伴”这个名字恰当地传递了事工的异象。林铭立牧师介绍,这个名字出自一位中国牧师的建议,寓意东西方走到一起,建立伙伴关系。事工在1989年建立时,名为“林明胆福音事工部”,1999年更名为“中国伙伴”。

“我想我父亲最初想做的是成为连接中国教会和世界的桥梁”,谈到父亲所做的事情,林铭立牧师这样说,“作为他的长子,我非常荣幸能够继承他的异象和事工。”

培训工作:应时应需 注重实践

林铭立牧师重点介绍了“中国伙伴”在中国各地神学院校所作的短期培训,也是“中国伙伴”过去三十多年的重点工作:通过培训领袖来服务中国教会。

通常情况下,“中国伙伴”是应全国/地方两会或神学院校的邀请,为平信徒牧者、神学院校学生举办短期培训研讨会。假设一间神学院邀请他们到学校做为期一周的培训,根据学校所提的需求,他们会组建一个小团队,为学生集中授课。林牧师特别说明,他们所作的是非正式的培训,不会发放证书或学位,是对学生所受教育的补充,偏向提供实用的经验。这些年来,他们过去所作的培训涵盖在当地环境中见证福音、门徒训练、基督徒领导力、教牧关怀、婚姻家庭等主题。

一些早期在神学院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如今已成为地方教会的牧者或神学院校的领袖。他们多年来一直和“中国伙伴”保持联系,让林铭立牧师得以看到上帝如何使用他们的工作栽培中国的教会领袖,以及他们的事工对中国教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疫情给所有人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范围内很多教会关门,大部分教会聚会人数下降,牧者和基督教领袖面临很多新的挑战。疫情期间,“中国伙伴”的实地培训全部暂停。去年9月,林铭立牧师一行四人疫情后第一次访问中国。“中国伙伴”收到邀请,今年4月和10月将访问中国八九个城市,拜访这些城市的神学院和圣经学校,与领袖交流。当下一段时间内,机构的工作重点是重新连接教会领袖,了解他们的需求。收集到信息后,他们将开发一些课程和培训项目来满足这些需求,未来几年的关注点仍然是举办实地的短期培训。

中国教会观察:挑战与应对

林铭立牧师所带领的“中国伙伴”密切关注中国教会的发展,当被问及他所观察到的中国教会的变化,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建议的应对方法。林铭立牧师给出了极具洞见的回应。

他注意到的最大的变化是:随着中国变得更富裕、更物质化,教会很难吸引年轻人。很多年轻人说英语,互联网改变了中国和世界接触的方式。教会面临的问题是:教会该如何改变活动和事工理念来吸引年轻人和专业人士?

在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基督徒为着能再次在教堂聚会而开心兴奋,牧师不需要为聚会人数苦恼。即使没有好的敬拜、教导或活动,只要打开教堂的门,人们就会来。但是今天的教会,牧师必须管理好教会,教堂的礼拜必须达到更高的水平,才能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士。

为此,许多教会在重新思考如何开展事工,一些年轻的牧师在尝试新事物。林铭立牧师列举了他所观察到的新尝试。首先是这些年中国教会敬拜音乐的变化——许多教堂有诗班、敬拜团,台上有鼓、吉他和钢琴,不再只是传统的管风琴。其次是讲道方面的变化,牧师的讲道更具实践性,不再只是神学性地讲解一段经文;在讲道中多使用例子,注重互动性,努力让人们对上帝的话语感兴趣。此外,还有在礼拜设置上的尝试,一些教堂在在常规礼拜之外,有专门为年轻人举行的礼拜。

他提到中国教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基督教中国化。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出路在中国年轻的牧者和基督徒那里。林铭立牧师讲起一位让他影响深刻的神学院老师。这位老师三十多岁,在教会牧会,也是神学院的旧约教授,在台湾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是撰写旧约注释的小组成员。由中国基督教协会牵头,这个小组共同撰写新的旧约注释,林铭立牧师特别强调,“是从希伯来文直接到中文!”

看到中国学者在编写自己的材料,他很兴奋。他认为中国基督教学者需要走在撰写此类书籍的最前沿,而不是依赖外文材料,比如从英语或德语翻译成中文。当然,翻译的书籍也很有帮助,神学院校应该继续使用。中国教会在发展自己的领袖、书籍、讲道和敬拜音乐,他们为这一积极的新发展而赞美神。

到2025年,“伯克林”(Burklin,林铭立牧师家族的姓氏)家族在中国从事福音工作将迎来一百年的历史,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中国伙伴”多年来秉持尊重中国文化的态度,根据中国教会的现实,努力关心、服务中国教会。林铭立牧师寄语中国的教会和基督徒,忠于上帝的话语。“保持真实;保持忠诚。继续做善的事,耶稣基督会帮助你,他一直与你同在。”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