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施行管教?什么情况下不能管教?父母如何设定界限?如何应对孩子的挑战?《勇于管教》一书,将引导父母们借助爱与管教联手,培养出一个健康、礼貌、快乐的孩子,使孩子学会应对挑战、承担责任、自律自尊。
第六章——神奇的工具(二)
1.如果奖励在长时间内未兑现,几年所有通过强化而得到的良好行为都可能失去。“行为消退”即未被强化的行为将会逐渐消失。
2.即使某种行为在某天曾经消失,但它很可能会在第二天重新恢复,这种恢复被称作“自然复原”
3.“消退原理”帮助我们摆脱坏习惯:在坏习惯后强化痛苦.
4.改变不良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杜绝强化+奖励改变
5.孩子(学生)有时也会通过“强化”来训练
6.父母常会强化他们所不期望的行为而弱化所期望的行为
7.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过度保护将制造出情感不健全、长期依赖、不成熟的特质。
8.父母并非通过“强化”来放纵孩子,而是正确地领导孩子.
9.在孩子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就要让他体验因此而产生的合理的痛苦和不便
10:“少年法庭”的设立必须用来宽大那些受伤的孩子,同时必须惩戒那些挑战权威的孩子
【个人解析】
“平均主义”是激励机制的毁灭者
多劳多得,神将懒情者原有的收回,而给勤劳者更多,“多种的多收,少种的少收”,这是公平的分配原则。若少劳者多得,多劳者少得,必定不公平,也会有反抗的产生。若付出不同,却得到相同,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无论在教会、公司、学校、家庭、社会中,“平均主义”都是不公义的,因为鼓励了懒惰。
过分的夸奖是不明智的
我们鼓励赞美孩子,但“过度”就会失去意义,“凡事都夸,不如不夸”无论什么东西(包括夸奖),多了就失去价值了。一定要看情况,称赞要越具体越好,具体到某件事的某一行为,什么都没做也不要瞎夸,孩子不作任何努力就轻易得到的称赞是“奉承”,不是“称赞”,对孩子无益且有害。
(本文作者系90后基督徒,喜欢文字、音乐、做饭与思考人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