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教会需要“劝慰子”

“劝慰子”这个词只在《使徒行传》第四章中出现过一次:“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

“劝慰子”的希腊文是由“劝慰”和“子”这两个词组成的,“劝慰”原文的意思是召唤某人来援助,后来引伸为劝勉、安慰、鼓励的意思。所以“劝慰子”是指善于劝勉和安慰人的人,是一个能够藉着神,给人带来信心、力量与盼望的人。

巴拿巴,是一个怎样的“劝慰子”?

首先,巴拿巴是一个勇敢的“劝慰子”。

被耶稣光照后的保罗(原名扫罗),因在大马士革各会堂宣讲耶稣而被犹太人追杀,不得不连夜“从城墙上缒下去”,逃到耶路撒冷。但耶路撒冷的弟兄们不知底细,都害怕这个从前极力迫害他们的人;“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徒9:27),使耶路撒冷教会接纳了这个未来的伟大使徒。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幕:巴拿巴一见到保罗就满心欢喜,与他连连亲嘴,给予诸般劝勉、安慰;而刚刚从旧阵营反正过来、备受猜疑猜忌的保罗,在见到巴拿巴的刹那间,心中一定有无限的欣慰,瞬间力量陡增!

其次,巴拿巴是一个被圣灵充满的“劝慰子”。

当那些因司提反被杀而逃往各地的门徒,在安提阿向犹太人和希腊人传福音,因主与他们同在、就使很多人信而归主后,耶路撒冷教会就差派巴拿巴作为代表,前往安提阿教会了解情况,因为当时向外邦人传福音,是一件敏感的事。“他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许多人都归服了主”(徒11:23-24)。巴拿巴不愧是被圣灵充满的“劝慰子”,他没有犯当时犹太基督徒容易犯的错误,要求外邦信徒遵守旧约的律法礼仪,而是劝勉他们要立定心志,持守真道。

巴拿巴敏锐地觉察到安提阿这个地方,在福音事工上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于是就去寻找在大数的保罗,劝勉他加入安提阿的事工。结果他们只用一年的功夫,就教训了许多人。教训就是反复教导与训练,对于信徒生命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安提阿信徒的生命状况。

“第二天,(保罗)同巴拿巴往特庇去,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歌念、安提阿去,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0b-22)

巴拿巴劝勉信徒要做好受苦的准备。作为“劝慰子”,他的观点与今天某些牧者是有所区别的:后者认为一切的苦,耶稣基督都为我们受了、都为我们担当了,言下之意就是信徒不应该再受苦了。

再者,巴拿巴是一个有包容心的“劝慰子”。巴拿巴和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时,为要不要带马可同行而起了争议。巴拿巴主张带马可一起去、再给他一次历练的机会;而保罗认为马可前次表现欠佳,这次就不带他出去了。

本于血气的包容,可能变成纵容;而源于圣灵感动的包容,则是爱的表现,“爱是凡事包容”。事实证明,巴拿巴对马可的包容是对的,是成功的。便是保罗自己,后来也认同了转变了的马可,认为马可对他传福音是有益的。

保罗不带马可,对马可而言,是一种责备,属于“朋友加的伤痕”,对于其生命成长,有益无害。责备使人警醒,包容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神借着巴拿巴和保罗二个人,共同造就了马可。作为“劝慰子”的巴拿巴,选择包容恰到好处。

今天的教会,为什么特别需要“劝慰子”?

首先,每一个信徒,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属灵的争战之中。

随着基督的死而复活,以及圣灵的到来,救恩的新时代开始了。然而,罪与死的旧时代还没有结束,旧势力对我们仍具影响力。对于信徒而言,天国是一种“已然未然”的状态,我们依然生活在新旧时代的“重叠时期”。我们在行走天路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属灵的争战,有时,我们借着祷告就能从神那里得着帮助,胜过环境;但有时,我们会非常非常地软弱,陷入迷茫、痛苦、无助的境况中,极其需要神借着主内的肢体来安慰、勉励、扶持我们。

其次,主耶稣明确告诉我们在世上有苦难。

基督在十字架上承受了极大的苦楚,才从父那里得到复活的荣耀;我们如果不曾分享他的苦难,就不能期待从复活救主那里得荣耀。主耶稣在上十字架前,曾明确告诉我们在世上有苦难。主向我们保证“在他里面的平安”,这平安,既源于主的保守、安慰,也源于主内肢体来自神的劝勉。换言之,人的劝勉,本身就是主保守、安慰的一种方式。

再者,教会内部以及信徒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教会内部管理层在各种事工上,以及信徒与信徒之间,也会出现各种龃龉、纷争、矛盾,甚至是尖锐的对立。其原因不一而足,从大的层面说,建堂时会起冲突(而且特别容易起冲突)、人事变动时会起冲突、财务问题会起冲突、不同神学观点会起冲突;从小的层面说,信徒之间对事工的不同看法、对圣经经文的不同理解、对真理的不同领受,以及性格、文化背景差异等,也会引起争执和冲突。教会是基督的新妇,是永生神的家。神的家里本来不应该有冲突,一旦有了冲突,本质上是撒旦借着人的软弱与罪性作成的工,与“世界上”的冲突并无两样,都是因了权、利、名(显得比别人强也是一种“名”)的缘故。

属世界的各种组织、机构内部产生冲突后,由于它们组织严密,处理起来反倒容易些;属神的教会,一旦内部发生冲突,尤其是那些源于权与利的冲突,处理起来往往非常棘手。这时就更需要有人去调停、有人充当“属灵的和事佬”,去做和睦、合一的工作。

愿圣灵在神的家中兴起更多的“劝慰子”,去劝慰更多患难的人。

与使徒时代、大公基督教时代、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或是其他时代相比,我们今天受到的诱惑不是减少了,反而是增多了。

今天的教会中,有多少信徒因为工作、家庭、侍奉、婚姻、疾病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各自的软弱和撒旦的攻击,而陷在痛苦、迷茫、孤苦、无助的环境当中。劝勉,无疑是教会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事工。今天的教会既要重视传福音、扩展神的国度,也绝不能忽视劝慰的工作。应有更多的信徒起来与神同工,从事安慰信徒、坚固信徒、建造信徒的服侍,帮助各种患难的信徒,胜过环境、走出困境、重新得力,欢然奔走那属天的路。

然而今天教会中,愿意做“劝慰子”的信徒并不多。究其原因,从属世的角度说,我们自小被教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属灵的角度说,有些信徒分不清劝勉人、安慰人与论断人的区别,生怕不小心背上论断人的罪名,不敢轻易去做劝慰的服侍。

另外有的信徒认为只有神才能安慰人,因为神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林后1:3b),“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人并不能做什么;对于遭受苦难的肢体,我们只需为其代祷就可以了。

不错,惟有神才是我们的安慰者,正像赞美诗《慈父上帝歌》中所唱的那样:“上帝待我有洪恩,真是我慈爱父亲,体贴我软弱,安慰我伤心。”但神安慰人的方式不拘一格,很多时候,神会借人安慰人,“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林后 1:4)。

从广义上说,每一个信徒在他生命中的某个阶段甚至是很多时候,都需要劝勉和安慰。所以希伯来书作者才会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 10:25 )。聚会的一个功能就是“彼此劝勉”,这也是今天教会小组事工的意义所在。

彼此劝勉、互相安慰,是神对我们的要求,是教会复兴的需要,也是信徒当有的负担。惟愿每一间奉主名聚集的圣教会,都能重视劝慰的事工;愿每一个信徒在看到身边受苦的肢体后,都愿意去做劝慰的侍奉;

愿圣灵特别兴起那些经历过患难、在患难中经历过神美好安慰的信徒们,甘心乐意成为一个个“劝慰子”,去安慰那些同样遭遇患难的肢体,让更多在各种环境中挣扎的家人们,得着这源于神的安慰、勉励、扶持、坚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