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巴珊珊夜话(59):不可以“祷告吧”为托词

100多年前在中国浙江温州,一个患了20多年毒瘾的病人,爬了两天两夜,衣衫褴褛地敲开一个英国传教士的家门,再三恳求道:“别人说你是神医,你能不能帮我戒毒……”

这位金发碧眼的传教士对病人的恳求很惊讶,本不想答应,因为这责任太大了,但最后他心存仁慈,决定一试。他说,我只用两种东西,一种是西药,另一个就是祷告。

最后,经过三个礼拜的治疗,这位病人成功戒掉了二十年的毒瘾。后来,戒毒成功的病人归信了耶稣基督,并且回家后开办了一个教会。

而这个温州“神医”传道士,便是效法保罗、远赴中国温州传福音的英国人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年-1935年)。从这件见证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传道人对于信徒的问题既要靠祷告,也要靠实际行动,比如帮助、医治等。

圣经里面主耶稣基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马太福音6章5节)阿们!这就是主所谴责的那种假冒为善的人。那么,在我们日常的信仰生活当中,还有一种假冒为善的人,也是与祷告有关,那就是“祷告吧”。

看到这句话,各位弟兄姊妹可能会感觉挺熟悉,即:当信徒有了事情,包括困难、环境、病痛、忧愁、麻烦等情况的时候,到教堂找到牧师等传道人倾诉的时候,他们当中有的人不说好、不说歹、不加可否,只是麻木的、机械的说:我知道了,祷告吧。然后结束谈话,没有了下文。此情此景不知道大家是否遇到过?是否熟悉?

我今天之所以写这个题目,就是因为听到、见到的这类情况不止一次两次。我很悲哀:信徒拿你当做亲人和你诉说自己的问题,其实他们有的不一定就非要你真的解决什么,而是一种倾诉、一种寻求安慰。那怎么能够就这样轻描淡写的说了声“祷告吧”就不再继续了呢?问题没有解决啊!如果你帮不上什么忙的话,说点安慰、抚慰的话也好啊!这种公式化的“祷告吧”,如此的冷漠,是不是有点敷衍的味道?和那些假冒为善的人的祷告何其相似乃尔!

在一间乡镇教堂的聚会结束后,一位七十岁的老姊妹找到牧师诉苦:自己家的地被占了以后,补偿迟迟不到位,她很是苦恼也无奈。牧师听完了她的诉说后,又进一步的询问了相关的问题。了解清楚后说:我会到镇上帮你问问怎么个情况,然后告诉你,具体的我们再商议。我们一起祷告吧,求神帮助。这位牧师的态度就是真心实意帮助会众的态度,是有爱心的。既有实际步骤,又有信仰的交托。这才是一种对信仰负责、对信徒负责的态度。

笔者还遇到了另外一种情况。

也是在教堂聚会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姊妹找到传道人,哭着诉说自己的境遇:自己从外省来本地二十多年了,租了一间小房住在教堂附近。近期房东要涨房租,她租不起了。房子被房东换锁,不让她住,她的吃穿用的一切都在里面。我还奇怪,你的衣服挺时尚、也挺新的呀。她说,这是她所在的教堂清扫卫生的服务组同工送给她的。现在她临时住在一位姊妹家的走廊里。传道人听过之后就说了一句官话、也是“套话”:“我知道了,祷告吧,求神怜悯。”隐约中看不到爱心在哪里。

我当时在场,感到无语。信徒有了困难找到教会、找到传道人,应该是这样才对:倾听之后,尽量帮助解决,哪怕是绵薄之力;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发动会众;或是帮助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或是实在无能为力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以好言语抚慰也行,不能就是冷冷的丢下一句“祷告吧”作为托词而完事大吉、“溜之乎也”。

传道人只有讲道还不够,要有爱心,其中就包括会“做思想工作”,即用信仰中温柔的话语给以爱心。在这里我们一起看看使徒保罗是怎么说的吧:“我即使会讲人间各种话,甚至于天使的话,要是没有爱,我的话就像吵闹的锣和响亮的钹一样。 我即使有讲道的才能,也能够洞悉各种知识、各种奥秘,甚至有坚强的信心能够移山倒海,要是没有爱,就算不了什么。”(哥林多前书13章1至2节,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吧?

同样也是在一间教堂,当一位姊妹找到牧师诉说自己从外地老家过来帮助女儿带大了外孙子之后,女婿嫌弃自己,撵她走,而老家又无依无靠、没有退休金的情况后,看她的身体挺好,也没有病,就给她出主意:当那种管吃管住的保姆。老姊妹说:我也找不到啊!牧师当即找到教堂一位团契的负责人,她的工作就是家政中介,情况说明后,恰好有雇主要找保姆,伺候病人,问题基本当场解决了!这样的对待会众的问题,总比那些不疼不痒的说一声“祷告吧”的托词强多了!

笔者在这里不是说遇到问题祷告不对,应该祷告、应该交托,“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马太福音7章8节)阿们!但是,祷告、祈求之后不是坐等其成、不是望着天空掉馅饼,而是要有实际的步骤、实际的行动,所谓“心动不如行动”,是吧?那种视自己的家人困难、问题、环境、病痛如路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以“祷告吧”为托词是不可取的。

“祷告吧”的托词,其实是一种“懒教”、无能的表现。有人会说:那怎么?教会就得什么都帮助信徒解决啊?教会也不万能的。是的,教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万能的,但是教会起码要有爱心的,实在不行,说一点温暖的话、鼓励的话、抚慰的话总是可以的吧?“良言一句三冬暖”,话是开心的钥匙,总不能板着脸说完“祷告吧”就如风吹过吧?

圣经启示录3章15节:“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是的,我们的传道人对于信徒所求的,不能“冷”,而要“热”,不能再拿“祷告吧”作为不作为的托词。

愿上帝赐福与我们同在!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