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的来历
每年的4月1号,是西方传统的民间节日愚人节。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向节日,这个异域节日也传入中国,得到一些年轻人的追捧。
不少人都会在这一天做点恶作剧,编造谎言,以达到娱乐的目的。因此在现代社会,如果到4月1日这一天,如果在媒体上看到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或者有人向你表白,请你吃饭,千万要留个心眼,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愚人节的笑话。那么这个有趣的节日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有一个节日叫傻人节,其时间大概在圣诞节到主显节(1月6日)这段时期里。这个节日是从神职人员中流传开的,因此也有“教会副执事节”的说法。根据学者研究,傻人节其实是欧洲的一个异教的鹿节,“以前的异教徒在十二月习惯给予奴隶、仆人短暂的自由,而且为了庆祝节日,这些奴仆能像他们的主人一样,被公平对待。”在这一天里,大家纵情于乐,无拘无束。
在基督信仰成为罗马国教后,这个节日因为异教色彩以及伤风败俗遭到了禁止。但其在民间却一直延续不断,到了十一世纪时,法国、德国、东欧等地都有人过这个节日,并很快达到了高潮。
每年的元旦当天,是傻人节活动的高潮,整个社会的阶层都出现了调整。在教会里低级教士与高级教士的身份互换,在社会上贵族与平民的地位转化。低级教士掌握了教会的管理权,他们用各种荒诞的方式在教堂里举行活动,其行为不受约束。而社会上则会举行各种游行活动,人们毫无拘束,尽情地欢乐。
当然傻人节最精彩的活动还是选举“傻人王”游街,在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就绘声绘色地记述了节日的场景:“1482年的1月6日,整个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欢乐的气氛中。法政大厅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这时,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收养人克洛德•弗罗洛到广场上驱赶在教堂前面叫卖的摊贩。与他们发生冲突,小贩攻击弗罗洛。卡西莫多从教堂内冲出来,救回了神父。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的狂欢的人们,一眼看中了奇丑卡西莫多。便选他为愚人王,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
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因其奇特的长相,被选为“傻人王”,从而成为整个巴黎的“网红”,小说中关于他的故事就此展开。当然这段描述是文学夸张,但我们通过雨果的描述,可以一窥傻人节的场景。
虽然教廷并未拦阻各大教区过傻人节,甚至认为这是调节神职人员生活的一种方式,让他们得以在每年中有一天得以释放自我。可是由于人性的问题,傻人节的活动越闹越大,把教区、社会搞得鸡飞狗跳,于是教宗、国王纷纷出台法令,禁止举行傻人节活动。但这个节日一直在欧洲民间流传,直到十七世纪才消失。
当代愚人节与中世纪的傻人节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已经无法考证,但其恶作剧的精神却是相通的,只是愚人节表现得温和而已。根据比较普遍的说法,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82年,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著名的《格里高利历》(公历),改变了原来新年从现在4月1日开始的习俗,这让一些守旧派非常不满,他们仍在这天相互赠送新年礼物。
有些开明人士,他们发动法式幽默,捉弄这些保守分子。于是就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新年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 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此后这个节日流传到英美,并在近现代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充满乐趣的恶作剧节日。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