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空洞的文化是教会败落之殇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感觉是一样的,就是我们中国教会虽然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的教会文化还是空洞得可怕,我们的传道人对于基督教文化探讨不感兴趣,我们教会更是对一些指导思想的文化恍若老牛听琴,没有一点点触动。

从我信耶稣的那段时间起,我就记得教会里面做的见证是这样的:我的钥匙丢了,然而我靠着主祷告,求神让我找到钥匙,我就果真找到了钥匙。

或者是这样的,某天我们家正在收包谷,天忽然阴了下来,我觉得天似乎要下雨,因此我就心里默祷上帝,今天千万不能下雨,结果那天的确没有下雨。

亦或是这样的:我家建房子没有钱,我就祷告神,神开恩让我在路上行走的时间,捡了一个皮箱,里面居然有8万块钱,然后我就拿回了家,建了现在的房子……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教会里面的见证依旧是这样陈腐不堪,让人听了觉得厌恶。基督教会的长进在哪里?

我们的教会也是一个会,因此需要有相当的文化被发现、被讨论,可是不管我在哪里的教会走动,我始终觉得讨论文化的人几乎没有,倒是一些听起来没有什么营养的见证挺多的,每个人都对别人的丢钥匙见证不感兴趣,但是每个人都上去做这样的见证,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

与西方教会不同的是,我们教会里面尤其看重经验,而不看重神学,这就导致了信徒的层次一直维持在经验的范畴里,牧人讲道讲经验,信徒自然也高举经验。

然而,只存在于经验的宗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经验对于信仰而言是多样化的,你的经验和我的经验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但是又实际发生于一种宗教里面,因此引来很多教会的分裂,这是一种相当低层次的分裂。

其实教会与社会上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任何伟大的公司都是有其内在的企业文化,他们的管理虽然也有不同的经验,但本质都是围绕着企业文化而展开的,如果一家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他就容易在商海中迷失自己,忘记初心。

教会也是这样,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被各样的灵恩主义、成功神学以及积极思想所迷惑,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内在的教会文化,我们很少与古代的教父们有对话,与基督教神学思想史有对话,因而对于今天产生的这些问题,我们的教会丝毫没有防御力。

我们对于神的认识是不成系统的,是一片一片的残叶,没有将其链接为一个整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像我经常说的那样,我所认识的大部分信徒在听道方面是没有任何分别能力的,我们可以请一个大和尚来对我们讲道,只要给他穿上牧师袍子,带上假发,然后将他里面的术语“阿弥陀佛”换成“哈利路亚”,其实很少人会听出来有什么问题,因为那都是经验性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到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体系里面,所以我们听不出来。

就我们教会的成功神学而言,佛教里面也有成功佛学,比如前佛教协会主席学诚法师的书《好好说话》里面这样说道:“你嘴上所说的,就是你的人生,好好说话就能改变命运。一个人经常说积极的话,他的运气也会特别的好,如果一个人每天嚷着糟糕,他的运气也会特别的糟糕,整天说没钱的人,真的会没钱,因此要对自己说我有钱,我就会有钱。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嘴巴有很大的权威,你每天说的话,就是你每天的生活。积极地言语带给人美好的人生,你总说自己不舒服,自己就会不舒服,不管得了什么病,言语上一定要积极,嘴上的自己,就是你自己。”

其实你看这段话只要把学诚法师的名字换成某某大牧师,是不是读起来也没有什么违和感呢?所以基督教对于文化的建设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时刻,不要等到最后,一面反对着“巴哈伊宗教”,一面又在行动上是一个“巴哈伊宗教徒”。

巴哈伊教在美国是一个影响力逐渐增强的综合宗教,里面不但称耶和华是神,也包括其他宗教的神,都在供奉,这类信徒他们认为不管是哪个神,都是该被尊重的,他们说的话都对。我们中国也有不少企业家是巴哈伊教徒,比如潘石屹。

这似乎是一个趋势,就是以后所有的宗教特点都被削弱掉,进而讲究一种大同思想,虽然会有很多人不认可这种大同思想,但是因为你没有文化的延续,所以你即便不愿意,但是却说不上来为什么不愿意,这也是一种极大的可悲。

就潘石屹来讲,他为什么会认同巴哈伊教,这是因为他有世俗文化,但是没有宗教文化,在以后的年代里面会有很多潘石屹这样的信仰者产生,他们与我们现阶段那些没有宗教文化的信徒不同。

我们目前很多人不愿意认同宗教大同,不是因为我们的宗教文化,而是很多人的“无知”决定的,比如我就只信仰耶和华,但是为什么呢?然后他们就是巴拉巴拉的说一大堆经验,这些没有任何意义。我觉得在那个时间里面,我们如果能说出带有基督教鲜明特色的文化,比我们讲一天的经验更有意义。

在现今中国教会里面讲道,你会发现经验比神学更受欢迎,这就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因为经验有可能是虚假的,可能会被错误解读,也有可能是别人给你按身定制的。你想你的神能行神迹,你再想其他宗教难道没有一点神迹么?

我们当思想,当撒旦大行迷惑的时间,你能否用你所知道的基督教文化辨认出来呢?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河南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