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教会里不多的羊——安徽的一些农村教会是如何走向没落的
“小时候我跟着家人去过教会,长大后信主了再去做礼拜,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可是教会给我的外在印象还是差不多:信徒没什么学问、信仰保守、很纯朴和真诚,我不太能融入。”正在读神学的M弟兄告诉笔者。
他老家的教会,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某个农村,原来有上百信徒,现在就五十多人,多数是中老年姊妹,年龄结构为40-80岁左右。大约20年前,几个信徒开始在一位姊妹家里聚会,她现在已经是奶奶了,有讲道的恩赐,一边带孙子、偶尔干农活,一边服侍教会。
教会的人数是怎么多起来的呢?M弟兄分享,那时,临近村庄的信徒都会去那里做礼拜,有的是之前就有信仰,有的是病得医治,热心的信徒会跟邻里聊天,讲如何凭着信心走过生活中的艰难,家里添了孩子感谢主,困难解决了感谢主,家庭和睦感谢主,分享这些,既是表达关心也是作见证,吸引人走向教会。信徒多了,渐渐地就从家庭礼拜转为公开聚会点。
M弟兄的父亲信主,他从小也去教会,在家里常常能听到父亲带有信仰的教导,看他们读经、祷告和唱诗,但这些没能让他一直信主,不过影响是存在的,读了初中之后他就认为没有神,直到上了大学,看到同龄人也有信基督的,很多问题得到了解答,才重拾信仰,读了神学,想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之后服侍教会。
从小到大,他常去教会,只是频率不同,可他觉得,老家教会给他的印象都差不多,信徒真诚而纯朴,没学问而保守。
他说,前几年,教会也有年轻人,后来很多都出去打工了。因此,教会就只剩下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老年人没什么农忙,周末都会按部就班地去聚会;中年人呢,农忙的时候就不去了。
M弟兄告诉笔者,教会负责人是一位老弟兄,讲道人几乎一直是那位做了奶奶的姊妹,没有固定的同工,唱诗、探访或节日方面有需要,就临时聚集几位义工商量一下,基本上也是姊妹参与。“她们很热心,但也软弱,讲道的姊妹只在县里接受培训,没有读过神学。”义工服侍教会,是很多农村教会的现状。
比起之前的热心作见证,现在,M弟兄老家的教会信徒在传福音上也没那么火热了,一般都是维持常规的聚会,传道人干完农活了去教会讲道,只在特别的几次聚会上专门为了非信徒而分享。
“老家教会的义工传道们就是守住神给的一份托付,守住教会里不多的羊,尽可能地牧养他们,90%是年龄偏大的姊妹,状况不容乐观。”不过,他继续说,县教会对于农村和乡镇的聚会点还是有培训的,在农闲的时候给义工们上圣经课程,这对于他们讲道的提升和彼此关系的增进都有益处。
不同于很多人的观点,他并不认为派年轻神学毕业生去农村教会服侍就是好事。“老一辈的信徒需要同一代的义工去牧养,这更适合,年轻人去服侍他们,感觉生活上有差异、语言上有代沟。我们这一辈,就服侍自己年龄层次的,或者比自己小一些的。教会应该有一些新的面貌。”M弟兄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道,年轻人需要有人理解他们的生活,但老一辈人很难做到。农村人口进城后,教会变得萧条和荒凉,很多年轻的神学毕业生也不想回农村教会,一个是经济压力大,一个是生活不方便,再加上代沟,这是很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同工,需要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团队。”
此外,笔者还了解了安徽蚌埠和亳州的三个农村教会。蚌埠的第一个教会,信徒有四五百人,平时只有200人左右参加聚会,因为外出打工的很多。同工有七八位,弟兄和姐妹各半。信徒中,姊妹占大多数,弟兄只有几十人,中老年人能占到85%以上,其中留守的占80%,几乎都是在家带孩子,青年人不到10个。姊妹们的服侍,基本上是打扫卫生、探访、祷告和唱诗。
第二个教会,目前信徒有100-200人,姊妹占90%,多为中老年人。教会从一个家庭聚会点开始,有几十人,后来发展了,在山坡上买了一亩多地建了简易房,16年又建了教堂,现在还有欠债。教会的负责人是位姊妹,她是接替一位生病的传道人,以前跟着婆婆信主的。“我们缺乏讲道人和牧养啊,教会的年轻人少的可怜,更没有人愿意参加培训学习,毕竟人都要生活啊!”正在城市里接受培训的她感叹道,“每当想起教会,心里就难过!”原来,教会里只有三位讲道人,一位生病了,一位是她,还有一位是长老,得到的补助很少。信徒们认为,传道人就应该专心服侍,而且不拿工资。这位传道人,为了挣读神学的费用就去打工,并未耽误教会事工,但都被信徒误解了。
此外,这位传道人说:“我很软弱,不会管理,没有同工互相搭配,许多事工无法开展,教会没有起色。”
亳州的教会有 100多信徒,据当地的一位传道人介绍,其中姊妹有80人左右,年龄均在50以上,其中有5人左右是30多岁。这些老姊妹几乎都是在家看孙子的,偶尔种地,家人外出打工了。教会姊妹有愿意学习的心,也有热心和爱心,但是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服侍,多数是打扫卫生的,75岁的老姊妹还在教唱赞美诗。在信徒中,姊妹拿圣经的不多,估计是不识字。
一位在安徽服侍多年的传道人分享,农村教会面临的挑战,基本上就是经济薄弱、老龄化、传道人待遇少。 “要想农村教会能牧养好,要解决的是传道人的生活待遇问题,但教会是否想拿出钱来建立传道人基金呢,这是个问题。”C弟兄说。并且,在当地,不少传道人多是一边服侍一边打工,即便在市区也如此。
同时,传道人和神学生的生命状况不容乐观,在讲台上的人并非都能传讲真理,教会在选择传道人的时候也存在盲目性,有的是依靠关系而非恩赐。他常接触基层教会的同工,会跟他们交流,从这些同工身上,他说自己看到了教会的状况,好的见证并不多。家长制、争权夺利等问题更是限制了教会的发展。
基督教在安徽曾取得较大发展。1869年,内地会将基督教传入安徽,此后陆续有8个西方差会到安徽,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美国,并且以南京为基地发展到安徽。在1920年代以前,安徽省基督教发展较慢。1920年代和1930年代,基督教在安徽发展迅速,1949年,安徽省基督徒有42625人,其中内地会和长老会的信徒超过1万人,均主要分布在北部淮河流域。虽然在1950年代教堂从600多处下降到60多处,文革期间又全部关闭,但是自文革后期,安徽的地下基督教活动大规模兴起,基督徒迅速增加。目前约有200万信徒,仍以北部为主,大多数集中在城镇地区。
作为基督教大省的安徽,农村教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衰落,这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客观结果还是陈旧保守的信仰方式导致的必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笔者后记:在了解农村教会的过程中,笔者并未实现做主观判断,而是寻找具体了解事实,从教会的建立、发展到现状,询问了各方面的具体信息,呈现出的就是农村教会已经衰落的面貌。很多人说,城市化发展让年轻人流失了,所以剩下了中老年信徒,教会受到了冲击。可通过M弟兄的讲述,笔者认为,城市化只是加速了农村教会的衰落,更值得思考的原因是,农村教会没有更新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保守和陈旧的状态中无法更新,义工制度导致教会没有专职传道人,这自然影响了牧养工作,更留不住人才;教会一成不变的聚会方式很难吸引年轻人,即便有基督徒二代,他们也很难留在教会,除非他们不接受教育、不更新观念。此外,教会的传道人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对于福音的认识有限,这使教会在传福音和开展事工方面受到很大的局限,如果他们不更新,就只能固定在原来的聚会模式里,很难走出困境。在社会的发展变化面前,教会保持不变,人不得不变,因此,信徒的流失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