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首页>文化>正文>

复旦大学教授于金陵协和神学院分享:从徐光启基督徒身份的再认知看中国教会的处境

日前,复旦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朱晓红于金陵协和神学院进行讲座,以“从徐光启基督徒身份的再认知看中国教会的处境”为题,梳理了中国社会对徐光启不同的身份认知,并指出从对其天主教徒身份的认知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进步。

据金陵协和神学院官网消息,在讲座中,朱教授介绍,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徐光启在早年的时候仕途并不顺利,可谓“四进四出”。1600年,他于南京遇到传教士利玛窦,1603年接受洗礼。后于1606年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提出的中文几何术语沿用至今;《农政全书》则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徐光启也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

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徐光启与同时代的李之藻、杨廷筠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他可谓“开教传教”之人,于1608年邀请传教士郭居静到上海开教,他的得意门生孙元化、韩昇等人也在各地开教。

但是,长期以来,他的基督徒身份是受到忽视的。现在,他的天主教徒身份得到了再认知,不再被回避。2003年,徐汇区政府以“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徐光启墓地立起十字架,这可看为教会与社会和解的符号。因此,朱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对这位中国基督教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教徒身份的再认知,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宽容和认知的加深,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徐光启(1562—1633),上海县人,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作为历史人物,能载入史册的有三个身份:名臣、科学家、天主教徒,每一个身份都可以独立成册。

位于上海市徐家汇的徐光启墓前的石坊上,有对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算是对徐光启的盖棺定论。但他的天主教徒身份并无着墨,明清更替,官修的《明史》和私修的《国榷》都回避了他的教徒身份。

1903年,江南天主教会为纪念徐光启受洗300周年,在其墓前另建大理石十字架一座。这是目前所能追溯到的徐光启墓的最早形制。2003年,重修徐光启墓即循此例。据说,当时有不少的群众提意见,“修个墓就可以了,你们用政府的钱,怎么可以去修十字架呢?”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浩杰的解释是:“为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进入新世纪后,纪念活动进入了史上最密集、也最开放的时期。2007年,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借《几何原本》翻译(欧几里得著,徐光启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前6卷)出版4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了规模更大的学术研讨会。 2012年5月10日,在纪念徐光启450周年诞辰“徐光启与近代中国”讨论会上,多位发言者提到了他的宗教背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