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你的信仰为何冷淡了?

有位弟兄跟我说,他离开某城市,到外地工作,几年后回到了家乡。他到以前所在的团契去看望弟兄姐妹。结果发现,团契的人换了一大波,原来一些非常热心的同工都不见了。他后来找到了几位原来的同工,询问后才知道,他们对于信仰的热情非常低落,不但退出侍奉了,甚至教会也很少去了。这位弟兄非常感慨,他始终难以理解为何热心的同工信仰变冷淡了。

信仰冷淡主要表现为,不愿亲近主,长时间不去教会礼拜,很久不读经、不祷告,对于信仰的话题缺乏兴趣。与之相对的,对于世界的事情格外热心,把业余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娱乐、消遣上,在世上的风俗影响下随波逐流。这种现象在当今欧洲国家很普遍,虽然这些地区都拥有上千年甚至更长的信仰传统,国民也普遍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信徒比例都能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但另一方面却是,很多人都没有灵修生活,对《圣经》也不甚了解,参加教会活动的人越来越少,每周去教堂的人,仅有百分之十左右,导致很多教堂关闭,出售变为仓库、酒吧、舞厅甚至寺庙等等。

虽然中国教会信徒的教会参与度,日常灵修情况目前还没有做过深入的统计,但虽然可能不像欧洲一些地区那样严重,可应该也较为普遍。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从其他弟兄姐妹那里得到的情况看,身边信仰冷淡的信徒是非常多的,其中不乏一些原来热心侍奉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从我接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社会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文化日益多元化,各种娱乐文化也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另一方面,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其中。全民兴起了“娱乐至死”风潮,疯狂地参与各种声色犬马的游戏当中。很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的弟兄姐妹,一开始对于城市较为陌生,需要寻找归属感,于是教会为他们提供了排解孤独、娱乐消遣的平台,使他们得以渡过城市生活的磨合期。他们一开始也基本较为虔诚,热心参与教会侍奉。可是,当他们逐渐融入城市,事业上也有一些起色后,有些人就逐渐被城市里丰富的娱乐所诱惑,信仰热忱逐渐消退,过了一段时间,就离开教会团契,而迷失在花花世界里。

而对于原来就生活在城市的基督徒来说,他(她)们从小虽然也大多有主日学的经历,对信仰曾经有过热情,但长大后,尤其是上大学,进入社会后,一些人也是经不起引诱,信仰日益冷淡了。面对这个问题,教会需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要宣传“禁欲主义”或妖魔化世界,这样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要指出,过度娱乐对身心灵的危害。当然最好是能够多关心信徒的生活,经常给予帮助,毕竟人们最需要的还是日常生活,而非只有娱乐。这样就能让信徒产生对教会的归属感,进而认识主的大爱,始终保持信仰的热情。

其次遭遇患难导致一些人怀疑信仰:人生在世难免遇到苦难,在教会里很多人在面对肢体遭遇患难时,总能表现得非常属灵,可以从容对待,不断地安慰劝勉软弱的肢体。而当苦难临到自己身上时,则往往感到难以接受,信仰顿时崩塌,灵命非常软弱。比如有位查经班的姐妹,一直非常热心地参与教会侍奉,每次查经都会准时参加。可有一次,她遇到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她的儿子因事故去世了。此事对她打击很大,对信仰产生了怀疑,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热心事工了。很多信徒在苦难面前跌倒,除了人之常情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教会在教导上,过度高举恩典,强调趋利避害的信仰,而淡化十字架的苦路以及世界上的苦难。很多信徒因此对于苦难缺乏足够的认识,当自己遭遇患难时,信仰就很容易动摇。因此,教会不但要关怀苦难中的弟兄姐妹,更需要把完整地讲述福音真理,让信徒建立全备的信仰根基,才能坦然地面对苦难,从而站立得稳。

教会矛盾往往令人寒心:很多弟兄姐妹都非常热心,积极参与教会的各项事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会里总是矛盾不断,一些同工在教会遭到伤害后,不但不再来到教会里侍奉,甚至连教堂都很少去了,有的甚至不读经、不祷告。而我还见过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有位姐妹很积极参与教会侍奉,她的业余时间几乎献给了所属堂会。后来,这个堂会来了一位年轻传道,这位热心的姐妹在他下面做事,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弄得身心俱疲,进了医院。于是,她的一些不信主的亲戚就此煽动,跟她说都是教会害的,你那么热心干嘛,结果有好报吗?结果这个姐妹一时软弱,抛弃了信仰,去帮一个民间信仰的庙宇做事了。尽管她后来认识到错误,回归了信仰,但不再像以前这么热心了。可见,教会矛盾对于信徒灵命的伤害是很大的,是导致信徒信仰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会的重视,需要通过健全教会规章制度,设立关怀受伤肢体的事工等等方法,才能使教会矛盾引发弟兄姐妹灵命软弱问题得到解决。

虽然弟兄姐妹因着各种事情,信仰逐渐冷淡了,不再热心于天国的荣耀和教会的事工。但我们要清楚,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成为我们与主的爱相隔的理由。愿广大弟兄姐妹能够牢记耶稣关于撒种的比喻(太13:18-23),种子不要落在路旁、石头、荆棘里,而将信仰种子撒在好土里。只有如此,才能结出信仰的美善果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