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如何看清明祭祖?

清明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都张罗着扫墓、祭祀先人等活动。对于基督徒来说,清明节无疑是个敏感的节期,常有弟兄姐妹因为“礼仪之争”而与不信主的亲人发生冲突,有些人甚至将基督徒视为“不孝之人”,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祭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来源于上古时期的祖先崇拜。在商周时期,中国人认为人去世后即为鬼,而成为“人鬼”的祖先可以赐福或降祸于后人,出于对祖先的惧怕和求得世间的好处,形成了国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祖仪式。而在儒家兴起后,祭祖被视为是维系宗族社会的重要纽带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价值,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极力推崇祭祖仪式,乃是从社会道德角度,重视其对构建美好社会的意义。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祭祖在民间虽然充满很多迷信成分,但在一些学者眼中,神秘性正在褪去,而强调其社会功能。冯友兰对此指出:“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因此,祭祖活动在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为民族认同的一种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祭祖的精神与基督徒的信仰不存在冲突,正如《圣经》上所说“你当追想上古之日,思念历代之年。问你的父亲,他必指示你;问你的长者,他必告诉你。”(申32:7)。基督徒进行祭祖是值得肯定的美德。

那么基督徒不参与一些祭祖活动是不孝吗?关于孝道,孔子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孔子强调了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以礼待之。只是这里有个问题,现在国人进行的祭祖仪式是否合乎孔子时代的周礼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前祭祖都有烧香、烧纸钱的活动,但这两者都不是周礼所规定的。烧香和烧纸钱是佛教(圣严法师认为来自拜火教,而非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在印度和中亚的一些宗教当中,火被视为与神沟通的媒介,因此焚烧祭品祭祀鬼神。

而在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其礼仪也被国人采用,并一直延续至今。应该说烧纸钱等仪式取代了用明器陪葬的厚葬之风,对中国丧葬民俗发展是个伟大进步(宋代后的墓葬就很少再有明器)。但是如果从狭隘民族文化角度出发,引入外来宗教的仪式用于传统的祭祖是不是“以夷变夏”的“大不敬”行为呢?是不是古人这么做是一种“不孝”呢?其实儒家更重视祭祖的内在涵义,而非外在的礼仪。只要我们祭祖时深刻想念父母、先辈的养育之恩,追忆他们的美德,就是最大的孝敬。而只有外在的隆重仪式,而无一点诚心那才是最大的不孝。

另一方面,既然中国能在魏晋时期接受佛教的礼仪进行祭祖,并借此逐渐取代了厚葬陋习,为何今日就不可以按基督教仪式进行祭祖呢?而且现在国家也在极力倡导在清明节文明祭扫,号召“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俭祭奠,摒弃扫墓祭祖焚烧纸钱香烛、燃放烟花爆竹等陈规陋习,抵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拜祭活动,提倡以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祀、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等文明、安全、低碳、健康的现代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基督徒以自己的方式祭祖,扫墓,既表达了信仰,也符合国家提倡的移风易俗,因此不能简单视为不孝的表现。

当然,基督徒更需要的是实践孔子说的“生,事之以礼”,并遵守十诫当中“当孝敬父母”的诫命。成为蒙主喜悦的人。

(注:本文作者为福建厦门鼓浪屿三一堂信徒。)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