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重庆曾经的教会医院

近代中国的教会医院起源于伯驾1835年在广州创办的眼科医局。1845年,道光下令解禁天主教,这一切为教会医疗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传教士在中国的沿海和内地先后设立了一系列的医疗和慈善机构并达到相当的规模。

教会医院循基督教义而设,具有较浓厚的慈善性质,这在它们的命名上有明显的反映。许多教会医院就是用慈善、仁爱等字样来命名的。教会医院完全免费治病的制度是早期教会医疗事业的一个显著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教会主张实行收费。

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庆城内开始出现天主教堂,同时设立医馆、抚恤院等机构,这成为重庆西医之始,此后逐渐出现几所影响、规模较大,体制成熟的教会医院。

宽仁医院

1891年重庆开埠后的秋天,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医生马加里和伦敦协道会的一名医生从宜昌坐了半年的船来到重庆,他们一边学习重庆话,一边积极筹办医院。经过他们的努力,第一座医院在重庆渝中区戴家巷落成,取名重庆综合医院,对外称中文名“宽仁医院”。医院有四幢中国式建筑,设有普通病房一间,私人病房两间,病床约30张。

为方便病人就医,宽仁医院还在石板街(今解放碑世贸大厦处)设有门诊部,在近郊也设有3个诊所。1902年3月,宽仁女院完工。由于该女院是由美国人甘薄夫人为纪念去世的丈夫威廉甘薄先生而捐款5000美元建成,故取名甘薄纪念女医院,对外称宽仁女院。1903年7月9日,耗资11000两白银建成的宽仁男医院落成。建成后的宽仁男、女医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拥有床位200张。

1939 年,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日机轰炸,宽仁医院迁到沙坪坝歌乐山内,当时的国民党主席林森为医院题写了院名。同时在陈家湾男子中学设立了一支手术队,并在曾家岩设有分诊所。抗日战争后,医院重回戴家巷,工作逐步恢复正常。1951年,宽仁医院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接办,医疗设施齐全,可以说是当时重庆最好的西医院。现址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仁济医院

1896 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传教士樊立德来重庆,在木牌坊购买基地建设三层楼房一栋,开办私立仁济医院,建立手术室、办公室、各科门诊部、候诊室、礼拜堂、洗浆房。职员宿舍,同时设有病房 10 间,设病床 40 张。开业后,门诊收治内、外科等常见病人,住院部亦开展手术、新式接生。

1910 年,因为经济与人才困难和缺乏,医院被转交加拿大英美会承办。樊立德医生继续担任院长,负责医院全面工作,他竭尽全力进行扩充,使医院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设备,更加便利了病人。

1918 年樊立德医生归国,英美会又派沈德才医生接任院长,同时派眼、耳、鼻、喉专家白克医生来院建立五官科。1920 年,仁济医院加强护理工作,教士安德生任医院护士主任。因为医院业务的发展,住院病人逐年增加,城内院本部日显狭窄,沈德才院长在南岸皇经庙下叶家山买下152.28 亩的基地,于1924年开始修建新的住院部。1934 年,南岸仁济医院大楼修成,医院本部即迁往南岸,城内医院只设门诊。到 1939年,城内木牌坊医院的楼房被日机轰炸,1940年被燃烧弹烧毁。城内医院工作相继转移到南岸住院部,病床扩大到 185 张。1941 年重修城内门诊部。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仁济医院被陪都空袭救护委员会委任为重庆第五重伤医院,专收城区和南岸地区被日本飞机炸伤的伤员,院长梁正伦为重庆救护队第八中队队长。重庆大轰炸时期,梁正伦队长亲率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救护队渡江到城区抢救伤员,同时,国民政府社会部还委托医院免费医疗贫病儿童,并设立了10 张病床专为收诊贫病儿童。1946~1948 年间,仁济医院先后开展了骨折牵引术、内外固定术、骨髓炎死骨摘除、椎板切除术、脊髓探查术、脊髓植骨溶和术、脊椎结核清除术等。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重庆人口减少,经济萧条,医院业务停滞。1951年,医院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接办后,城内门诊部改为重庆第五人民医院,南岸总院于1953年改为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仁爱堂医院

190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出资,在原二仙庵(现山城巷80、82号),以仁爱堂命名修建教堂、医院、神父住房,同时为经营管理医院的方济各会修女修建修道院。1902年竣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是一幢典型的欧式建筑。仁爱堂是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犹在,但内部建筑确因各种因素毁损严重。虽然历经了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仁爱堂现存建筑内高大的罗马柱撑着拱形的窗门,外墙上浮雕仍历历在目,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华丽和恢宏。

仁爱堂现存建筑左侧仍然能看到一处小门,上面刻有“四川省重庆中医学校门诊部”。从这个小门出去里面的那块大大的空地,就是从前的教会医院所在地。仁爱医院也是仁爱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占地面积8179平方米,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呈“工”字形。厢房前后有宽敞通道,屋前有小花园及亭阁。仁爱医院初办仅设门诊,由教区聘请特约医生就诊。1913年分设男妇病院,后又分内科、外科、产科等,有床位112张,1934年设住院部。1945年,仁爱堂医院设立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制三年,面向社会招生,先后办了7个班,毕业81人。1948年,在新建楼房、改善医疗设施的基础上,病床增至100张,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口腔科、五官科等,可做大、中、小型手术。

曹良仁任董事长兼院长。1951年4月21日,重庆仁爱医院及私立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局接办并将教堂、神父楼及修道院也一并接收。2001年2月,政府将仁爱堂、神父住房、修道院房屋3000余平方米划拨给教会。2001年12月,教区把堂内原修女院1-3层楼房办成了仁爱敬老院,为社会老年群体服务。

总之,近代教会医院的创办不管其宗旨、动机如何,它都在客观上传播了近代西方医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我国西医医疗机构的创办和西医人才的培养,从而对我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会医院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杨雨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