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督徒对艾滋病患者的爱与关怀
艾滋病和耶稣时代的麻风病一样,让人闻之色变。耶稣基督是尊贵之人,却谦卑自己去医治麻风病患者,基督徒也当以基督为榜样,用爱给这个时代的艾滋 病患带去温暖和希望。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一场以“爱与生命”为主题的慈善义演于上海大宁剧院举行,音乐剧讲述了一名基督徒收养艾滋病孤儿的曲折经历。当晚,卞秉彬等基督徒爱心人士捐赠50万元人民币,发起设立了上海市关爱艾滋病患者专项基金,定向用于关怀一线抗艾高危医护人员、帮助艾滋病病人特困家庭以及资助东方艾滋热线等慈善公益事业。希望借此呼吁社会各界关怀艾滋病患者,传递爱和尊重的理念,一起携手迈向“零新发感染、零歧视、零死亡”的艾滋病防治的零目标。
关爱艾滋病患者专项基金委员会主任卞秉彬表示,截止12月1日下午,专项基金已经筹集了价值超过300万的捐赠物资和艺术珍品,耿加勇、徐一鸿、南歌子等艺术家分别捐出了自己的艺术珍品进行拍卖,将拍卖所得无偿捐献给抗艾专项基金。卞在公开信中还透露,将于上海公共卫生中心艾滋病研究中心设立长期的“一线抗艾医护人员奖项:抗艾英雄奖,并以该中心每年组织艾滋病国际研讨会为载体,发起向全世界颁奖,实现中国民间发起的‘艾滋病南丁格尔奖’。
长期战斗在抗艾一线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卢洪洲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作为传染源,艾滋病人的问题是单纯的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需要共担风险,共献爱心,加大对防艾、抗艾的宣传力度。专项基金的成立,相信会对艾滋病的防控产生巨大作用。
这群基督徒多为上海金灯台慈善义工组成员,他们来自上海不同的教会,因着“基督徒要迈向社会,发光做盐”的梦想走到了一起。此次慈善音乐会发起人、同时也是金灯台慈善义工组组长的卞秉彬从小信主,是上海作协作家和凤凰卫视独立民生观察员。在患了甲状腺癌症之后,因着对于爱的信仰,他参与支持了上海慈善基金会创办上海艾滋病热线,并以此了解了抗艾工作在我国的重要性。
在陈设着各式瓷器的家里,卞秉彬讲起了关爱艾滋病患者背后的故事。他告诉笔者,在参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和市慈善基金会的慈善工作中,有一件事情始终让他耿耿于怀:一个刚从大学毕业、大约23岁左右的艾滋病患者曾在他入病房探访时,恳求卞救他,情词迫切。卞说,从那时起,艾滋病患者的形象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挥之不去。过了一段时间,他再去医院时,发现病人已私自离开了医院,经过多方联系,患者的家人告知,在离开医院回家后,那人当天就跳楼自杀了。
据国家卫计委官网消息,该机构副主任崔丽曾指出,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报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达到57.5万例,死亡17.7万例。崔丽强调,青年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2015年1-10月份共报告2662例学生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7.8%。
了解到艾滋病在中国人,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不断蔓延的信息,作为基督徒,卞秉彬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圣经上说:“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世人和天使观看”,基督徒理当在社会中做光做盐,积极传递正能量。
可现实状况是,卞说,慈善基金会舞台上充斥着各界人士,但是很少看到基督徒的身影,他也渐渐发现了基督徒存在的边缘化、法利赛人化和圈内化的问题,即精英阶层很少有基督徒,而有的基督徒信仰动机不纯,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多数基督徒则专注于读经、祷告的信仰生活,未积极融入社会。
看到这些问题时,他想基督徒不能失去精英社会的阵地,需要做光做盐,于是从自己所从事过的抗艾事业开始,用爱去关怀艾滋病患者,希望帮助那群人认识到自己的困境并找到生活的盼望。
“今天的社会需要基督徒站出来‘损失’自己,以此证明基督教信仰能给社会带来公平和正义。”卞秉彬说。并且,他认为,艾滋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和盼望。“疾病不仅让他们自身受到折磨,也遭遇到社会的歧视。基督徒看到这种状况,要献出爱。”
卞秉彬说,这个专项基金的设立只是一个开始,盼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基督徒迈向社会的标杆。“基督徒要做更大的事,走主耶稣所走过的道路,并联合更多基督徒,在家庭和社区活出爱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