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首页>其他>正文>

第五届“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在港举办

1117-18日,第五届“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在香港举办,探讨“中国天主教与社会融合课题”,主要围绕五个主题展开,即“当代国际关系及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天主教会积极融入社会的平台和途径”、“基督信仰及传统经验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可能作用”、“当代社会与中国教会福传本地化”、“在世俗化冲击下的当代奉献生活”。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学会和信德文化学会共同举办,来自大陆和港澳的政界、学界和教界代表共60多人参与。

香港教区汤汉枢机主教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天主教会与社会的融合”,这不是一个“要或否”的问题,不是一个“应与否”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能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进行”的问题,因为我们确认基督信仰所主张的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人所追求的价值,并没有根本性的分别与矛盾。世界上每个文化、民族、国家与世代的人,都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天主教会、政府与学界拥有共同的使命:帮助每个人实现与完成其人性价值;并非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为人民服务”。对此,天主教会、政府与学界应携手为社会进步、世界和平及人类幸福而努力。

汤还表示,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缺乏充分的沟通与了解,天主教在内地被某些人视为中国社会中的“异类”与“非和谐因素”,使天主教受到不应有的对待。但随着双方的对话与沟通不断增加,中国社会对于天主教的误会正在逐步减少,令人鼓舞。从民间层面来说,愈来愈多的中国人接受基督信仰,这说明基督信仰所追求的价值观,不但不阻碍中国人的追求理想,反而能促进其价值观的实现

天主教会的存在价值不是建立在自己之上,而是一个“为他人”的存有,它奉耶稣基督之命走向全世界每个民族与文化,不是要生硬地逼迫这个民族抛弃与改变自己得文化,而是帮助该民族与文化,以及其中的个体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不是拔除本地文化,而是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将本地文化提升。“福音进入任何一个文化之中所发展出来的新形式,一定符合当地文化的发展状态。由此观之,‘本地化’是一个文化与福音结合的必然结果,也是本地教会所追求的目标。一个没有实现本地化的教会,是一个尚处于成长中的教会。”汤汉枢机说。

另外,本地化是一个自然进程,是地方教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因此要尊重这个“自然”进程,要避免使用外力,将不属于福音精神的事物强加在本地教会上。并且,汤汉枢机还认为,“本地化”发生在信仰表达和实践双重层面。教会从其本质出发,是一个“为他者”的存在,中国天主教信徒,不单是基督徒,也是中国人,是中国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帮助中国社会以及中国同胞追求其价值观与中国梦,有着双重责任。一种是出于作为中国人的民胞物与精神,另一种是出于作为基督徒的爱邻人精神。汤汉枢机鼓励中国基督徒醒觉自己对于中国社会的责任,实践自己的基督信仰,在经济、法制、伦理、灵性各个层面上,努力融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说,对于“天主教会的中国化”,他十分赞同汤汉枢机的观点,“一个没有实现本地化的教会,是一个尚处于成长中的教会。”杨教授因此联想到了神学家朋霍费尔的“The world of Age”之说,即如何在日益成熟的世界和多元文化中谈论信仰。无论“本地化”还是“中国化”,在杨教授看来,都涉及两个基本层面,即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对话的思想资源、中国基督教的独特处境和文化经验,这两个问题并非中国基督教的独有,也是西方神学同样要面对的。

河北信德文化学会张士江神父说,从利玛窦神父敲开中国大门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和教会在华本地化暨与社会的融合进程曾历经坎坷,在全球化的现代世界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其宗教界与社会的融合很成功,单就教会而言,在医疗、教育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等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值得借鉴。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教授徐以骅、香港基督教协进会陈剑光牧师、香港圣神修院关俊棠神父、香港张健利律师、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罗伟虹研究员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基督教和天主教界人士作了主题发言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