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崇一堂牧者主日勉励:基督徒承受永生的四大考验

新约圣经人物中有一个年轻的财主以永生之道来问耶稣。藉着这件事,耶稣教导了关于承受永生。杭州崇一堂牧者近日在主日崇拜中以《承受永生的代价》为题,带领会众默想此信息。

“永生”是基督徒最不陌生的一个信息。不论是我们被传福音,还是传福音给别人,基督徒不会忘记告诉别人:信耶稣、得永生。

圣经中的这位年轻人来到耶稣面前,问了一直以来在普通人生活中也会好奇的问题: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向耶稣发问的这个年轻人很有代表性:年轻(经文中明显提到),富裕(圣经其他地方说他是一个年轻的财主),有道德(诫命从小就遵守了),有思想(他对人生有思考)。这人可谓年轻人中的楷模。

这样一位年轻、富裕、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向耶稣询问了关于永生的问题。这事件本身就有向着我们的提醒:当一个人拥有了值得拥有的一切的时候,并不自然而然地就拥有了永生;他拥有了年轻人可以拥有的一切,却还缺少一个更重要的——永生。

《圣经》中还提到了一位财主,那人说“我的灵魂啊,你安安逸逸的享乐吧”。相比之下,以永生之道询问耶稣的年轻的财主一无所缺了,却发现永生更为关键。他问耶稣:我当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

这个问题这也刺激今天的基督徒思考:承受永生,到底应该做什么?承受永生要经历什么考验?

耶稣的回答不单是对年轻人的回答,也是对门徒的回答,更是要引发历世历代基督徒对永生这一话题的思考与默想。

谈论永生之道的共同基础:独一上帝

耶稣反问对方: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耶稣的第一句回答就提出了承受永生的考验之一。承受永生就与良善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耶稣在跟年轻财主谈论永生之道之前,设立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只有一位是良善的,只有一位上帝。耶稣跟少年人谈论时,明确地说:只有一位上帝。不可能有别的神。

当今时代,也有人在谈论永生之道,却是偏离了共同的根基在寻找。也有人说,上帝是只有一位,但在不同的宗教中以不同的形象显现,条条大路通罗马,人最终会通过不同的宗教都会走到上帝那里去。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样的观点明显是受到后现代宗教多元主义的影响。

耶稣对年轻的财主讲:你如果要承受永生,要认识那位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祂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耶稣又对门徒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遵守诫命:关于品格与道德

耶稣与年轻财主谈论永生、设立了一个共同基础——只有一位上帝——之后,紧接着又提到诫命。“诫命你是晓得的。”耶稣说。

诫命与品格和道德连在一起,说明承受永生,与品格和道德有关。这年轻的财主从小就在律法书的熏陶中长大,却也不是自然而言的就拥有了永生。

耶稣很看重信仰中的常识教育,比如十诫名中的条目。这些常识教育,从结果和形式来看,与品格、道德有关,却也成为了普世价值。然而,生活在后现代解构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解构掉了权威和束缚,人们唯一的权威和束缚就是自己。

耶稣听到年轻人的回答之后,看着他,就爱他。可见耶稣也喜欢这个年轻人,上帝的儿子对人的道德是有情感反应的。基督徒的品格与道德依然是不可忽略的。

跟从耶稣:耶稣是主,人是产业的管家

但是承受永生,不仅与认识独一上帝、遵守诫命有关。耶稣之后的回答对年轻人来说相当要命:你还缺少一件,就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年轻人就脸上变色,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这是让年轻人在承受永生的事情上跌倒的根本原因。

耶稣在这里想要改变年轻人对财富的观念:在财富、物质面前,人是管家,而非主人。当我们接受耶稣为主之后,我们依然可以创造若干财富、掌管若干财富,但我们从主人的心态变成仆人的心态、管家的心态。这是跟从耶稣而言非常重要的关键和转变。

承受苦难:在耶稣里敬虔度日 必将遭受逼迫

询问永生之道的年轻人忧忧愁愁地走了,耶稣继续对门徒讲解关于永生。“凡为我的名撇下……没有不再今世得着百倍、来世得永生的,”这就是带出了关于承受永生的考验之四:承受逼迫。

门徒们从他们所跟从的主口中听见这样的话:承受永生要遭受逼迫。耶稣在有人告白他是永生上帝的儿子之时就宣告: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在历世历代的基督徒中,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也正在发生着,只是形式有所改变。不论是平信徒,还是传道人、教会领袖,每个人都有上帝所加的轭,每个人的所背负的十字架也都是最合适的。就连使徒保罗也说:在耶稣基督里敬虔度日的,要承受很多逼迫。

基督徒是时代的光和盐。耶稣说:你们在这个世界中,但你们不属于这个世界。基督徒成为世界的异类,定会遭到排斥和抗拒。这是在基督里敬虔度日时会遭受的逼迫。

而主耶稣在其他地方却也说,将会赐给我们恩典和能力,总是会使我们胜过这一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