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城市化教会的牧养策略浅析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教会牧养策略的旧文。作者在指出农村教会萎缩与城市教会复兴的现实后,提出城市教会特点及牧养策略的提议。

今天我们在中国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教会和一个逐渐萎缩的农村教会。往往哪里的经济发展好,那里的教会也人头攒动。也许,与其我们惊呼农村教会的萎缩,到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做好城市化进程中教会的牧养,并以此辐射农村教会。

一、中国城市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显著。中国正从一个以乡村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国家,迅速发展为一个以工业、服务、高科技为主流的城市化国家。人口、职业、产业机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维基百科援引2005年联合国发表了一份报告:“二十世纪世界人口急速城市化”,报告称,全世界19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3%,有2.2亿;1950年占29%,有7.32亿;2005年占49%,有32亿。预计,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超过49亿人。而亚非国家的城市增长(URBEN GROWTH)高达93%。据中国网(china.com)报到:中国从2000-2007年八年间,每年城市户籍人口的增加数量都在2000万人以上,城市面积每年递增超过1861平方公里,并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到2007年底,城镇户籍人口已经超过5.94亿,城镇化水平达44.9%。实际上,城镇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超过在留守农村的人口,占2/3左右。

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也较任何一个国家更迅速。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教会的教牧策略和中心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城市化教会的特点

从某种角度看,城市教会的复兴是过去农村教会复兴的延伸。城市教会的信徒群体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或是在农村长大就有机会接触到基督教,或是到城市以后才开始进入教会,不管怎样,他们大多数与农村依旧有某种关系。因此,我们所谓城市教会更多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教会,而非等同于西方社会的城市教会。这种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教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行政等级明显

农村教会一般是靠威望、教牧关系等维系其基本的组织关系。但城市教会一般都有较农村教会更完善的管理架构,一般都有健全的两会组织,教会内部行政等级也较明显。一般会有代表了教会符号意义的教堂。受社会生活影响,人际关系的现实利益较强,人情味淡薄。

2、信徒素质有大幅提升

过去农村教会的信徒结构有“老人多、妇女多、文盲多”的“三多现象”。但新兴的城市化教会却出现相反的“三化”:“年青化、专业化、高学历化”。以广州教会为例,广州教会对每一位在广州教会参加洗礼的信徒都有较为完善的等级。自2000年以后,在广州教会参加洗礼的信徒,1850岁信徒占79.41%;专科、本科及以上信徒占54.11%;经常参加教会活动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士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如广东协和神学院一个只有1500名信徒左右的教会,每月举行的工商专业人士团契活动,参加者都保持在300-400人之间。

3、教会生活多元化

城市教会的结构更加多元化,所谓多元,就是信徒对教会结构和教会生活的要求更加个性化。有人喜欢传统的崇拜,以为那给人以神圣和安宁;有人喜欢现代的,喜欢震撼的,甚至是重金属音乐,认为那样可以宣泄个人的感情,投入全身心的敬拜。因此,有的教会会选择折中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设立传统和现代的多种崇拜聚会,供不同习惯的信徒自己选择。另外,城市信徒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到教会听听道,他们更喜欢选择适合自己志趣的团契,要求过一个合适的宗教生活。因此,相对农村教会强调布道,城市教会更专注管理和团契。

4、流动性强

城市教会发展快,主要原因还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教会,信徒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以笔者所在的广州为例,自2000年以后,广州本土居民及户口转入广州市的信徒占15.63%;非广州籍的外来信徒占84.37%。这无疑造成了信徒的大量流动,如春节的传统节日,广州教堂往往是门可罗雀。又由于城市化生活的特点——经常出差,难以固定于一个地区等,城市教会信徒也流动性强。同时,由于信徒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彼此难以完全了解,信徒群体也相对复杂。

5、受经济因素影响大

流动人口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哪里有更多工作机会,就去哪里。而由于流动人口在城市教会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因此,经济发展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教会人数的多寡。比如,在珠三角一些主要靠服务代工为主体的城市,在本次的经济危机中由于大量工厂的倒闭,务工人员的减少,城市教会崇拜的人数也相应有所减少。

三、城市化教会牧养策略探讨

1、“堂+点”、“专职同工+义工团队”的牧养模式

农村教会过去往往因为经济不足建堂成为负担。但城市教会,特别是大都市的教会,新建教堂往往由于审批复杂、地皮紧张、费用高昂等原因,在既有的规模上要增加新教堂可能比农村教会更加困难。我们的教堂增加总是比信徒增长要慢得多。因此,对大多数教会而言,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堂+点”(以堂带点)结合:以教堂为中心,分片设立相应的聚会点。聚会点的设立按教会发展的需要,以某一片区或社区为中心,经堂会、两会和相关部门审批成立,由堂会委派专职同工或可靠的义工骨干负责,归所属堂会管理。在教牧工作上,城市教会的牧养依旧需要“教牧同工+义工(职工)团队”在组合。教会需要各种人才,但教牧同工无论个人如何努力,有过怎样的教育背景,都无法仅靠从神学院毕业的个别教牧同工来满足一个日益增长的教会需要。比较可行的是在以教牧同工为团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义工团队,其中包括一些受薪的职工,让他们分担某些教会工作。在教会事工上,按照每年及每届的工作计划,将教会工作科学分类,如教牧或行政类,细化到专项工作,专人专责负责具体事工。以绩效等要素做好各项事工负责人的考评和奖惩工作。

2、两会在教牧的基础上做好行政工作

基督教两会的一个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成为教会与政府的纽带。因此,在教会里,地方两会需要以教牧工作为核心,联系好下属堂会,以联会的性质做好教会的行政管理工作。即,行政必须建立在教牧工作的需要上。整合教会资源,管理和分配,以求教会的良性发展。

3、地标教会与小型教会结合

在一个城市里,往往因为地理位置、堂会规模、历史沉淀、教牧思路等多种原因,造成堂会间的发展不平衡。为了一个地区教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地标式的堂会与小型教会结合,大型教会需要承担更多历史责任,而小型教会也需要在互相交流和促进中寻求更好的发展。

4、社区教会+网络牧养

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社区,一个社区甚至有十万计的常驻人口。大型社区往往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活圈,如建立了社区网站、社区论坛、有社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社区医院、社区超市、市场、银行、游乐场所等。我们的一个社区规模往往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CITY,但往往就是没有社区教会。笔者认为宗教生活是宗教徒的刚性需求,没有教堂,他们就很容易在自己家里或会所形成团契或者礼拜,进而形成一个实质性的“教会”,他们若有适当的关顾、管理和牧养,就会形成有序的教会生活,否则则会容易被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414)。以笔者之管见,教会可以有意识地定期去探访社区的信徒,并逐渐形成教牧关怀。进而通过相关程序建立社区教会。

同时,网络化的逐渐普及,有条件的堂会不妨建立自己的牧养网站,团契建立自己的QQ群和网页、博客等,进行网络化的交流和牧养关顾。

5、边缘化群体的牧养与跟进机制

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等的影响,进城发展的人士即使已经有了成功的事业,仍难免有被边缘化的感觉,他们需要一个价值同盟来建立自己被认可的群体生活。而基督教的团契性恰恰可以提供这一需求。于是,出现了城市教会的基督教热。和过去依靠神迹奇事、爱心及西方崇拜的心理不同,城市化教会进程中的基督教热就来得更加理性和深沉。这对教会而言是个难得的机遇,教会可以有意识地开展针对外来群体的团契活动,甚至某一地方语言的团契。详细登记信徒情况,从信徒登记中找到共性,并以此为基础,设立适合他们需要的团契。定时关顾,无论他们走向何方,教会都可以与其保持联系。虽然外来群体流动性强,但若在一个教会得到全面的栽培与牧养,他们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活出成熟的基督徒生活。

6、工商专业人士团契建立的必须

工商专业人士对这个时代的巨大影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教会里也一样,城市教会的牧养架构中,若没有专门的工商专业人士团契就显得不健全。工商专业人士不仅有更强的经济能力,也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对一间教会而言,要想提高其发言权,或者更科学地管理,牧养好工商专业界人士并从现代的管理学中汲取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选择。成功的工商专业界信徒往往会有较成熟的性格、广阔的资源、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加之经济效应及社会活动能力,将对教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7、牧养“五化”

——细化:城市教会的牧养需要在信徒的共性中找到个性,在个性中找到共性,以建立不同小组或团契。以团契或小组的形式,使每位信徒都能参加一个合适他成长的小组或团契。帮助信徒委身团契而教会。以使信徒人人得牧养、人人能委身、人人在侍奉。

——量化:现在有的城市教会对教牧同工施行了打卡坐班制,每周上班若干天,每天上班若干小时。但教牧同工毕竟不是电话接线员,教牧工作也不是礼仪接待员,更多的时候,教牧工作是需要深入社会和信徒群体。因此,对教牧同工更直接的管理莫过于量化其工作,专人专项负责适合其身份的专职事工。在我们学习的管理学课程中,你不会发现任何高绩效是靠坐班完成的。我们的管理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了业绩或牧养而管理。按耶稣的原理,管理是为了人,人不是为了管理!

——团队化:现代管理学与传统之不同之一,是现代管理更强调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发挥个人才能和团队凝聚力的根本。教会更是如此,在中国的文化处境中,我们难以靠个人的权威去建立一个健全的教会,建立强有力的同工和义工团队是人才培养必须的方向。无论是耶稣还是他的门徒,在布道和教会牧养上,都是以团队为基础推进其事工的。

——专业化:因为教会结构更加复杂,对教牧工作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因此,教会人才的需求也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教牧同工或义工,无需无所不知,但至少要有一样知道得很详细——清楚明白地经历自己的信仰。我们也无法奢望教牧团队能满足教会的所有要求,但我们可以藉着教牧与义工的结合来组建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

——信仰化:无论教会的事工如何开展,她都不能偏离一个基本的主题——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核心的信仰,永恒的真理标准是教牧工作应对世俗化挑战的出路。

8、教会文化之建立

教会之于社会的核心价值不是能对社会说什么,而是她能有什么让教会去说、她能让教会说什么!教会能给社会去说的,就是教会的文化。所谓教会文化,就是基督教的信仰实践。一个建立在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价值上的社会生活。教会文化不仅要求我们适应社会,更是在一个需要基督福音的社会彰显出一个建立在基督教信仰伦理价值上的生活实践。

9、教会神学培训

国内只有十数间神学院,而且多数是脱产学习,招收的对象基本是将来一个全职、全时间的教会专职传道人。但城市教会同样需要一个代职侍奉的职场宣教和职场侍奉者。因此,城市教会可以以堂会或者一个城市两会为单位,开办一个适合职场侍奉者学习的神学培训中心,让一些有侍奉心志而有具潜能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代职学习,接受系统的神学和必要的侍奉培训,从而加入教会的义工牧养团队。师资可以是既有的教会牧者、特邀神学院教师及嘉宾等教授某些课程。城市教会培训中心在国内很多城市教会均有这种能力。

10、社会与教会关怀

社会关怀不仅是基督教一贯的传统和教会责任,也是教会的广告。社会关怀是教牧工作的一部分。城市教会可以建立长期而有效的关顾机制,甚至设立相关基金和部门,关注特殊和弱势群体。把教会的慈善事工做大、做强、做长!

上帝给了城市教会更多机会和资源,是让城市教会负起更多的承担。关顾农村教会同样是城市教会的慈善工作之一。有些教会有数以千万计的存款,暂时既无需建堂任务,也无投资预算,但既不愿以现有资源拓展福音事工,或加以改善传道人的生活,也不肯关顾兄弟教会的需要,着着实实成了教会的守财奴。地域性的教会不妨建立以教牧同工为主体的讲师团巡回农村教会培训牧养,这样既可以给城市教会更多侍奉拓展的机会,也可以有效抵制异端邪说对农村教会的侵扰。另外,把城市教会的剩余资源,如信徒不再使用的衣物、电子产品等集中,通过城乡教会的交流交由农村教会分发,既节约了资源,也帮助了农村的贫困人口。而这一切,只是教会的举手之劳!

也许,许多农村教会的萎缩与城市教会的复兴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现象,我们亟需正视农村教会萎缩的现实,更需要着力做好城市化教会的牧养。整合城乡教会资源,变城乡二元的教会形式为城乡一体化的教牧架构。笔者以为在中国教会从现有的体制和我们一贯的文化传统看,这是可行的路径。城市教会的复兴从某种角度看是农村教会复兴的延伸,而农村教会的萎缩则说明其发展的重心已经从农村走向城市!因此,我们可以在开拓性地做好城市教会牧养的同时,辐射农村教会的发展!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7279a201019fk9.html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