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仁德基金会展开“公益社区与社区公益”论坛

学者、专家、行动实践者;公益基金会、居民居委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社区生活品质……11月18,一群热爱公益的组织在一起讨论社区公益自治,探索社区管理方式。

此前,上海仁德基金会与浦东上钢街道办事处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上海第一个以街道发起在公募基金会下设社区专项基金的首例试点。仁德基金会秘书长朱雪莲女士提到,希望通过基金会与街道协作互补,发动社区内企业、居民、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以社区专项基金为载体,有效的整合社区公益资源,搭建多元参与共治的平台。

在“公益社区与社区公益”论坛伊始,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庄大军先生在致辞中鼓励出现更多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注、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他还提出,很高兴看到仁德基金会与上钢街道联手开展公益建设,并指出,公益需要投入。公益的投入必定会对社会产生附加值,对公益项目的投入一定是会有相应的产出。他表示很欢迎类似以社区专项基金为载体,设立社区公益互动,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以至于可以打造一条持续的社区公益链条。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了社区服务,但是随着持续性及多元化的需求的发展,达成的效果是,政府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往往达不到众人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社区公益自治便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学者徐家良教授、刘晴暄博士展开主题分享。徐教授提到,公益的基础,并非人们的第一反应——灾害之后才有公益,人们平时的生活不是应急状态下突发事件的生活,而是平凡的生活,这些都在老百姓吃住行的地方,这就是社区,所以社区公益就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公益。

他还提出,社区公益如何展开?除了扶贫济困、关爱特殊人群之外,在一些富裕地区,也需要在养老、教育、文化及环保等方面发展公益服务,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关心起在精神方面的追求。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不存在真正的社区,现有的社区往往是行政意义上的(社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杨丽博士提到,“但是我们正在走向这个方向,从行政意义上的社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让人们在这里有归属感,有参与的意愿。”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刘晴暄博士分享的了仁德-上钢公益社区的调研评估。

上海心桥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苏静女士提出,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变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少,这造成管理成本的提高;公益的目的之一是希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公益社区与社区公益”论坛是由上海浦东新区民政局、上海仁德基金会、上海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办事处主办,邀请到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专家、学者、行动实践者,围绕“公益社区”这一话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