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仁德基金会培育项目开展首期地震救援分享会

6月7日下午,仁德基金会培育项目首期分享交流会在基金会服务园顺利展开。爱德基金会救灾成员、媒体记者及参与救灾的NGO代表一同回顾了他们在灾区的工作、见闻,共同总结基金会、NGO及媒体参与重大灾害救援的经验。

地震救援是一件太紧急的事情,灾难一旦发生,考量的实在是社会机构平素的经验、力量和智慧的积累。每场地震救灾后的经验教训与思考总结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次以“讲述三场大地震”为主题的分享交流会上,受邀讲员有爱德基金会一线救灾成员、三次深入地震灾区的媒体记者、上海参与地震救灾的NGO代表。

爱德一线救灾团队成员同工魏威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雅安地震救援剪影,一线救灾团队深入灾区偏僻乡村,基金会秘书长也深入一线调研,反馈当地群众的生活及物资需求状况等;之后爱德项目管理中心同工周新以雅安地震为例,讲述了爱德参与救灾的全过程。

亲历了七次救援行动的爱德灾害管理项目同工束俊松,回顾了参与玉树救灾物资发放时,在高寒地带长途爬涉40个小时,才抵达灾区的经历,并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角度分享民间组织如何有效的发放物资。

新闻晨报记者杨育才曾经参与汶川、玉树及雅安地震报道,他从媒体视角分享了所经历的地震采访手记。汶川地震时,为了到达地震一线,他以回家探亲的理由坐上飞机,抵达成都之后又步行九个小时走到采访地点;采访期间留意到国人搜救队首先搜救活人,与日本救援队对死尸的处理态度上大为不同;玉树地震时期,他看到了宗教因素(玉树灾民多信仰藏传佛教)在救灾现场的重要影响。几次灾区报道让他看到,灾难发生期间,对生命的救援最为重要,灾害之后的灾民生活安置及心理重建也都需要社会关注。

相对于媒体来说,基金会、NGO对地震灾区的关注更加久远一些。来自上海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理事封曙历先生分享了“热爱家园”旗下美丽新家园的灾害重建项目。爱德基金会灾后重建项目的同工岳耀蒙分享了爱德对汶川地震的重建过程,并分享了他对“民间力量怎样参与救灾工作”的思考。本站之后将做详细报道。

交流分享会最后的互动环节中,留学日本的社会工作学者分享了日本在地震救援方面的经验,让与会者了解到地震多发的日本在地震救援方面,自救及社会资源合理布置的科学性和值得学习之处;爱德基金会研究主管谢颖对此次分享交流会作出最后总结,目前国人对地震救灾及自救常识普遍比较欠缺,民间救援机构如基金会、NGO等也还需要更多学习。

相较于汶川、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时期,由于新媒体(微博、微信)的加入,灾区情况得到迅速传播,社会个体救援可谓“热情横溢”,甚至带来部分地区救援力量过剩的情况。民间力量如何有效参与地震救援?社会个体是否可以考虑参与基金会NGO救灾过程及灾后重建,以及如何考虑?媒体参与及关注如何影响到灾区救援?每次救灾之后经验、教训总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本站之后将做详细报道。

上海仁德基金会由爱德发起,致力于支持民间公益、推动公益创新、促进行业发展,是上海市获准成立的第二家民间公募基金会,2011年12月9日正式启动。。 仁德基金会官网)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