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因着耶稣脱离了死亡——参加苏姊妹追思礼拜有感

三个月前,我参加了我们教会苏玮姊妹的追思礼拜,这次经历引起我的深刻反思。我对苏姊妹有着浅浅的印象。此前,苏姊妹来教会参加礼拜和读经班,都是她一个人来的,由于她不会用智能手机,无法扫描通知群里的二维码签到,因此每一次礼拜开始前,她总拄着拐杖,蹒跚地向前面走去,让教会同工记录她的出勤。她朴素得像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地生长在信仰的沃土上。苏姊妹的身影,总是那么谦卑而坚韧。

她头发花白,总是穿着简朴、干净、有点褶皱的白衬衣,脸上常常挂着一抹温和的微笑,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平和。每次礼拜结束后,她都会耐心地和同工们聊几句,关心教会的近况,也分享她的生活点滴。我多次注意到她从信封中拿出钱投入到奉献箱中,尽管这些钱皱巴巴的,而且都是十块、二十块的面值,但这可能是她大半个月的伙食费。虽然她的话语不多,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主的深情和对教会的爱。

我在微信群中得知苏玮姊妹归去主的怀抱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沉痛。关于死亡的话题,我和父母、老一辈的亲戚一样,比较忌讳提起。“死”这个词在中文文化中也是极其避讳的字眼,人们总是尽量避免直白地使用它。因此,关于“死”的表达便有了许多替代性的称谓,例如:卒、亡、故、逝、殁、毙、殒、殂、殇、丧、终、诛、戮、杀等。

虽然在人看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也颇具豪气,但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面对死亡,总是希望能尽可能地延续生命。即使是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其实也并非真正渴望死亡,只是生活的重负实在难以承受,不得不做出极端选择。

为什么人们如此抗拒死亡呢?因为人被造之初,便被赋予了对永生的渴望。正如人生来需要呼吸、饮食、睡眠一样,神在人心中植入了对永生的本能追求。“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3:11)

当我踏入教堂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穆与宁静。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洒在教堂内,每一束光线仿佛都是上帝的祝福,温暖而祥和。乐声缓缓流淌,仿佛天使在轻声吟唱,洗涤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追思礼拜由杨牧师主持,他讲述了苏姊妹一生的点滴。她的家境并不富裕,一生未嫁,无子无女,生活也颇为艰辛,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她对主的信仰坚定不移,常常独自一人跋涉很远的路来教会参加礼拜。每一次,她的身影都是那么坚定,仿佛那条通向教会的路,是她通向天堂的唯一路径。

牧师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苏姊妹的生活或许平凡,但她对主的爱和忠诚却是那样的不凡。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什么是无条件的信赖与顺服。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主的恩典和慈爱,看到了一个虔诚信徒的无悔付出。

在追思礼拜整个过程中,我不禁泪流满面。苏姊妹那朴素而坚韧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她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那颗纯净的心灵,却在平凡中闪耀着非凡的光芒。她教会了我们真正的信仰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真诚和对主的无尽信靠。

礼拜结束后,苏玮姊妹的遗体被运去火葬场,我跟随队伍前行,心中默默祈祷。她没有亲人,只有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送她最后一程。走进火葬场的告别厅,我惊奇地发现,她的遗容如此安详,仿佛并未永逝,而是像柔柔安睡过去。她的面容平静如水,唇角微微上扬,仿佛带着一丝恬淡的微笑。她的双眼紧闭,眼睑上方的每一根睫毛都清晰可见,仿佛只是轻轻合上,等待着下一刻的苏醒。她的肌肤在微光的映衬下显得柔和而温暖,没有一丝生硬和冰冷。她的双手交叠在胸前,仿佛在静静地祈祷,给人一种深深的安宁与祥和。

我记起慕道班中有一节课,杜教士给我们分享的故事:在他小时候,老家有人去世,村里人总要去凑个“热闹”,大多数人去世时面部表情十分恐怖,神情狰狞,嘴巴张开,仿佛在经历极大的痛苦和恐惧。杜教士解释说,这些人未归于主的名下,死后他们的灵魂被撒旦夺取,因此死状恐怖,神色凄惨。然而,虔诚的基督徒却是安然离去的。因为他们的灵魂已被主拯救,死亡对他们来说只是暂时的分离,是归去主怀抱的旅程。看着苏姊妹的安详面容,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她在世时常常祈祷,坚定地信靠主,如今她的灵魂已归主怀,享受永恒的平安与喜乐。

望着她那安睡般的面容,我不禁泪湿眼眶。苏姊妹用她的生命和离去,向我们展示了信仰的力量和死亡的真谛。在她平静的面容中,我看到了永生的希望和对主的无尽依赖。她的离去,虽然让我们感到悲伤,但更多的是对她在天国中获得永生的喜悦与祝福。

告别厅内,白色的花环环绕着她的身躯,淡雅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仿佛是天堂的气息。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柔和地照在她的身上,使她看起来更加神圣和宁静。她就像是在一场美丽的梦境中,悠然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回到家,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圣经上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这句话,尽管有人不知、有人不信,但人们还是心有余悸、惶惶不安,冥冥之中感觉有一种令人恐怖的东西存在。不管你知不知、信不信,这正是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本能惧怕的原因。

在最初,上帝以无比的慈爱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将他们安置在美丽宜人的伊甸园中。上帝对亚当宣示:“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6-17)然而,亚当和夏娃忤逆了上帝的命令,罪恶的阴影从此笼罩了人类世界,死亡也成为了必然的遭遇。

面对亚当的犯罪,上帝以祂的审判宣示:“你将终身辛劳劳作,方能从土地中获取食物。土地将长出荆棘和蒺藜,你将得以食用田野之物。你必须汗流满面才能养活自己,直至你归于尘土。”(参创3:17-19)圣经对死亡的描述更侧重于人与生命的源头——神的隔绝,因此强调的是分离的概念。

在殡仪馆里,常听到悲天动地的哭泣声,那是无奈与绝望交织,因为亲人的离去带来了永远的分离,这种割舍之痛,人难以承受。然而,在基督里,我们知道眼前的分离只是暂时的,信徒终将在神的荣耀中团聚。这一点如同一位年迈的宣教士所述,他像期待圣诞礼物的孩童一样,满心兴奋地期盼着与主同在的那一刻。

人生惧怕众多,但究其根源,无非是对死亡的畏惧。然而,那些融入耶稣基督复活力量的人,却在面对死亡时显得坦然无惧,因为有这样的确信,基督徒的生活可以充满动力、盼望和崇高目标,他们活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非凡的生命。

最后,我作了一首诗,以此来怀念苏玮姊妹,愿在天国安息。

在那茂盛的春季,
草地轻拂着风声如歌,
红桦与白杨在生长的苦涩中吟唱。
永眠西山下的姊妹,
果木青翠掩映深处,
赞美春天白玉的洁净。
生命如潮水般流逝,
时光匆匆而过,
心中的伤怀永存。

沙滩下月光如银浪,
白璧无瑕无处可寻,
不再追寻流星的轨迹,
星辉已融入我心怀。

望向黎明之处,
海浪奔涌如白马奔腾。
我们轻谈远方之事,
仿佛已别离,
你安详如梦在草帽下,
白云涌动在晨光之间,
候鸟翱翔向远方,
我心中涌起满满的思念。
四月中,
生命的美丽,
无法言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