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寻访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 了解足球、五华与宣教士的故事

梅州五华被称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足球历史上首个拥有顶级联赛球队的县级城市。150年前,两位传教士将足球运动引进五华,成为足球运动在梅州地区传播的火种。2023年9月中旬,在当地教会张传道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来到被称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五华元坑遗址景区,进一步了解足球、五华与宣教士的故事。

梅州五华·元坑遗址景区位于五华县长布镇源潭村元坑片,属国家3A级旅游景区,规划用地面积98.1亩,是在修复元坑中书馆原址的基础上,围绕足球元素设计建造的。景区复建了中书院、原足球场、东门、西门、环山跑道等旧址,新建了瞭望台、毕安和边得志雕像、游客服务中心、现代足球之路、师德园、现代足球文化启蒙园和景观道路等景区设施,于2021年1月16日正式开园迎客。整个景区以足球文化为主题,打造了足球广场、大力神杯、足球文化长廊、足球雕塑等富有足球元素的景点,整个共有25个大小景点,全程游览下来大概需要3个小时左右。

据1947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巴色传道会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长布元坑教会创办中书院。当年的中书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三栋欧式建筑校舍,并在书院右边山窝处开辟了一个草坪足球场,用木料搭成球门,教学生踢足球,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元坑因此被誉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2015年11月,“五华县元坑——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定。

毕安和边得志雕像.jpg

一路颠簸,车子停在牧师楼遗址处,当时传教士边得志、毕安及部分教师就住在这里,牧师楼建于1868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用三合土夯筑,楼高二层,内置套间,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现在这里只剩下地基。而东门是当时进入元坑中书馆的必经之门,坐西向东,面朝笔架山,意取人才辈出。现仅存留有门石,其右上旁为宗源书室(初等校舍,另一处养正书室为高等校舍)的洗澡房和厨房遗址。

牧师楼遗址.jpg

拾级而上,便是真道堂遗址,真道堂建于1865年,由边得志、毕安组织修建,建筑面积395平方米,砖木结构,墙基用石灰、沙和碎石夯筑,外用青砖包裹,俗称“金包银”,墙身则用青砖砌筑,门窗均为木质拱形,屋顶为尖顶的欧式建筑风格。教堂地底为三合土夯筑而成,采用吊脚设计,离地面30厘米高处铺垫了一层木质地板,既防潮又庄重。现存有部分夯土墙基和九条石柱建筑构件。

真道堂遗址2.jpg

真道堂遗址.jpg

2018年,由政府出资,在紧邻遗址处修建了一座教堂,沿用“真道堂”名字。张弟兄介绍,因原有教堂位于景区,由于规划已拆除,信徒便被安置于此处聚会。目前这里有一名60岁左右的姐妹传道负责,信徒有四五十名,仅有主日聚会,和很多乡镇教会类似,这里面临缺乏传道人、信徒老龄化、牧养乏力等困境。

现真道堂1.jpg

教堂外墙上是“西来中书馆,足球薪火传”史料展,详细阐述了巴色会传教士如何将福音从香港带到樟村、再到元坑,传教士如何在这里建教堂和学校,培养人才,也让足球在此地发扬光大。

现真道堂.jpg

在真道堂遗址处向下看,为敬业斋,也是中书馆最初的校舍,建于1873年,当时巴色会指派了传教士顾士曼带着8名宝安李朗神学院的学生一起,协助毕安、边得志筹建。如今校舍已然不再,只剩下一些残垣。

敬业斋遗址.jpg

从教堂下来,是一条溯源之路,分传道、兴学、授业等几个板块讲述了这里的历史。1862年,边得志来华,深入梅州地区进行传教,第一站传教点是梅州长乐县樟村;1864年毕安来华,第二年接管了樟村的教区,与此同时,边得志转移到距樟村30里外的元坑村传教。

1866—1873年,边得志、毕安结合元坑地形地势,在元坑兴办了中书馆,是巴色传道会在中国客家地区创办的第一间中学,也是东、梅两江客属十数省份的第一间中学。课程采用西式学制,开设文学、科学、哲学、神学、体操、音乐等六科,设置单双杠及体操、球类等项目。中书馆最有特色的两处场所,一处是一条3米宽400米长的环山跑道,后人称为毕安跑道,可从山上校舍直通操场;一处是一个长50米、宽32米的草坪足球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由擅长踢足球的边得志向学生传授足球知识和技艺,这也是首次将足球纳入体育项目,这块足球场被称为中国内地第一块足球场。

在球场下的草庐内,仍留有一口古井,是当年元坑中书馆师生所挖掘并使用的,至今仍保存完整。井深2.66米,井宽直径为1.32米,井栏和井身呈圆形,石筑结构;井身石筑墙内置有老瓦和竹炭,以起到将水过滤的作用,水质清澈甘甜,据说达到饮用矿泉水的标准。当时,元坑中书馆师生在操场踢完球后,就到这口古井汲水解渴、沐浴淋洗。据说,喝了此水后,人顿觉神清气爽,体力倍增,踢球射门,势大力沉,百步穿杨。

古井遗址,迄今仍在使用.jpg

张弟兄打上来一桶水,手捧喝上一口,果然甘甜润口,身心都为之舒畅。

透过这些遗址和资料,穿越时光,好似回到了100多年前,校舍中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在足球场上,学生们挥汗如雨,“有时下课钟声方歇,球场上已腾起一片打球争夺喧闹之声,故足球技术水准,一般都造诣甚高,而体格强健,则是普遍现象。”时人的这段记载再现了当时的景象。

1907年元坑中书馆外迁;1927年元坑中学停办;1938年春,长布众绅倡议在元坑中书馆旧址开办私立萃文中学,迁至红旗村黄牛山背。据悉,萃文中学依旧延续着中书馆良好的教学传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