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一贫困地区山村教会,这样走出了濒临关门的困境

随着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城或去沿海地区务工或创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本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童。国内教会的中青年信徒也从农村进入城市,从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会也在“萎缩”。特别是随着上一辈管理和牧养人员的衰老和离世,一些教会管理和牧养人员出现了“断代”。从而,有的教堂濒临或已经关门。笔者所在县,域内三十余个堂点中,就有一个堂点因此关门,有多间堂点没有传道人而濒临关门,大多数堂点现有的传道人没有经过神学装备。

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这间山村教会,也曾经一度因管理和教牧人员的“断代”,而面临关门的境地。但在神的带领下,这间教会艰难地渡过了这一危险期,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复苏势头。此文简介这间山村教会走出死荫幽谷的过程,以给面临同样境地的农村教会和关心农村教会事工的牧长提供一点微小的参考和借鉴。

一、从复兴跌入荒凉的现实。

这间教会位于鄂东南边陲贫困县贫穷山区的村间,最初由几位平信徒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创建,至九十年代初期,已初具规模——建了一所能容纳300人聚会的小教堂,堂务组织已较为健全。其中,有三位较为得力的管理工人和一名圣经学院本科函授班毕业的年轻传道(皆为义工和弟兄),还有几位平时参与一定教会事务的普通义工;九十年代中期,信徒已达一百余人,平常主日聚会人数也有七八十人。

当时序进入本世纪零零年代初,该堂的主要负责工人病逝,另两名较为得力工人中,一名患了重病,一名年事过高,均无法履行职责了。因外出务工潮的影响,教会找不到稍为年轻的信徒补充进管理团队。那位年轻传道人因失去了良好的属灵伙伴,开始软弱,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经济也日益捉襟见肘,灵命开始枯竭,最后淹没在去沿海地区务工的浪潮中。从而,这间教会事务管理失去了主心骨,呈现出了管理无序和讲台事工完全空缺的状况。主日里,只有十几位灵命稍大的信徒断断续续地来教堂坐一会,或分享一下个人见证,或作个祷告,或拉拉家常,光景十分凄凉。

二、从衰落回到复苏的进程。

2006年初,那位年事已高的老工人在县城工作、已归主近五年的儿子——一位已是城里教会义工的中青年弟兄(以下称“微仆弟兄”),回家探望他,从他得知了这间教会如此凄凉的光景。此时,微仆弟兄的心里十分沉重,对这间教会产生了负担,他在圣灵的感动下,立志帮助这间教会,并开始付诸行动。

一是帮助该教会恢复主日崇拜。一开始,微仆弟兄决定每月抽出一个主日回这间教会分享神的话,但是,当他来了几次后,看到该教会的需要,改为每月去两个主日。期间,通过组织那“几位普通义工”座谈,从他们中间选出较为出众的朱姊妹主持主日崇拜,且从信徒中物色出了两位识字又较出众的信徒,让他们在无人证道的主日崇拜里向会众宣读圣经,以代替证道。这样,恢复了主日崇拜,信徒在主日来到教堂也有了一些礼拜的氛围,并有了一定的灵里供应,聚会人数也开始回升。

二是帮助逐步完善教会堂务组织。微仆弟兄介入这间教会的牧养后,组织原有“几位普通义工”(包括七十出头的熊弟兄,年近六旬的朱姊妹和四十出头的宋姊妹等人,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座谈,勉励他们暂时以熊弟兄为主要负责人,挑起教会事务管理的担子。这样,在恢复了主日崇拜的同时,也有人维持教会的事务了。同时,微仆弟兄利用主日证道的机会,动员信徒为教会的讲台和管理事工祷告,向神要教牧和管理工人;且通过全方面的了解和观察,物色出宋姊妹作为教会主要管理工人的接棒人。然后,常常委派她一些力所能及的圣工,对她进行操练。通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原来一开口说话就脸红,公祷时开不了口的宋姊妹,终于基本上能够担起教会管理的担子了,后经县“两会”的任命,宋姊妹接过了这间教会事务管理的担子;同时,在原有义工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两位义工,组建了以宋姊妹为首的堂委会。从此,这间教会已有了管理组织,信徒有了主心骨,教会管理事务能够正常开展了。

三是帮助物色、栽培传道人,完善牧养事工。在教会堂委组建的同时,特别是组建后,微仆弟兄与宋姊妹等堂委成员商议,达成共识,决定培养传道人。于是,在发动信徒恒切祷告向神要传道人的同时,着手物色传道人的培养对象。后来,先后物色了两位有文化的年轻姊妹,他们事奉一段时间后,因家庭经济压力大,都相继外出务工了。教会信徒继续为传道人的兴起恒切祷告,后来,神拣选了一位在当地一幼儿园上班的虞姊妹加入教会。虞姊妹来教堂聚会后,十分渴慕神的话语,生命成长很快,也很热心帮助和关心信徒,在没有人证道的主日里,还主动承担起带领读经的担子,也因教会没有传道人着急。

微仆弟兄与宋姊妹交通时,一致认为虞姊妹有作为未来教会传道人培养的前途,于是通过堂委会商议,决定重点培训虞姊妹。在综合考虑教会的经济能力和虞姊妹的家庭工作情况后,在微仆弟兄的建议下,鼓励虞姊妹在网上报读良友学院的本科课程,接受装备。通过与虞姊妹交通,虞姊妹虽然不太自信,但还是应承了下来,答应一边工作一边在网上接受装备。为了帮助虞姊妹修读良院网络课程,教会很快为虞姊妹买置了一部手提电脑。起初因虞姊妹家里没有网络,由微仆弟兄在自家电脑将该学院本科课程的语音和文字资料下载后,再转载到虞姊妹的电脑里,让她学习;考试题由虞姊妹解答并制成电子版(起初虞姊妹还不会排版,微仆弟兄手把手地教)后,交由微仆弟兄上传到良友学院。在微仆弟兄的帮助下,虞姊妹很快被良院收录为本科学员。

后来,当地一位在外经商的姊妹了解到虞姊妹在网上接受装备和面临无网络的困难后,为虞姊妹提供了一千元安装网络的经费(当时,因网络还没有覆盖到村组,拉网费用较大),让虞姊妹拉了网线。这样,不仅为虞姊妹的上网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更加激发了虞姊妹的学习热情。虞姊妹通过半年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宋姊妹等堂委成员更加看到了虞姊妹的奉献心志和对圣经知识的追求。为了让她能更好地专心学习和参与教会事工,微仆弟兄同宋姊妹等堂委会成员商议,决定建议虞姊妹辞去幼儿园的工作,由教会给予她每月一千元的生活补贴(她当时在幼儿园上班的工资是一千五),让她专职回教会事奉,且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虞姊妹很爽快地接受了教会的这一建议。在虞姊妹的学习和事奉期间,微仆弟兄一直关注她的学习进度,并长期为她代祷,还抽出时间探访她,鼓励她努力学习。虞姊妹通过几年的边学习边事奉,不仅属灵生命更加的丰盛了,且事奉经验和讲台事奉能力也跨越了一大步。

特别感恩是:神垂听了教会向祂要传道人的祷告,又差派本堂郑老姊妹的女儿小虞姊妹回家乡教会事奉。小虞姊妹从小由母亲郑老姊妹带到主前,后去城里上大学,毕业后先在沿海城市务工打拼,在务工城市教会集会,后蒙神呼召,辞工上了全日制神学院本科,毕业后受圣灵的感动,在成长教会的支持下,决定回家乡教会事奉几年或更长时间(做义工)。小虞姊妹的回归,不仅给当地教会的讲台注入了活力,还为大虞姊妹(以下称前面的那位虞姊妹为大虞姊妹)争取了一些经济外援,帮贴了大虞姊妹的生活需要,减轻了教会负担,并且充当了大虞姊妹的属灵导师,对大虞姊妹的事奉、学习等提供了很大帮助,也大大地激励了大虞姊妹接受装备、委身教会的心志。

大虞姊妹通过近五年的努力,于今春已本科毕业;同时,在县两会的关怀下,于去年冬办理了省“两会”颂发的传道证。她已成长为一名较为成熟的传道人。从此,该堂有了经过圣经装备的传道人。当前,宋姊妹等堂委成员,正在考虑为大虞姊妹增加生活费,决定聘请她在这间教会做专职传道。

三、从危机化为转机的体会。

一是信心仰望上主。坚信“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赛42:3);深信神的家神会负责到底,且深信神打开的门没有人能关上(启3:7)。教会的复兴离开不了祷告!

二是分享难处,争取外援。这间教会,先后争取了微仆弟兄和小虞姊妹的介入,且通过小虞姊妹争取了一定外援资金。可见,年长信徒向在外工作的信主晚辈分享本地教会的状况,教会工人与本地在外地的信徒保持联系,是争取外援的关键。

三是必须肯花代价栽培人才。教会领袖应有重点培养传道人的异象,以及供养传道人的认识,肯花代价培养和供养传道人。

四是看重网络资源。教会应当因地制宜,鼓励成家立业后,已无机会上全日制神学院的弟兄姊妹在网上修读神学,接受装备,并为接受装备者给予帮助。

愿神使用笔者的这点见证分享,给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会同工一点微小的启发。同时,借此呼吁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会并牧者,“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4),给贫困地区的农村教会多一些关爱!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湖北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