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哈尔滨的万国教堂

一百多年前,俄国雄心勃勃地开始修建人类工程史上的壮观之一: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横跨欧亚大陆北部,穿过西伯利亚冻土荒原,直到远东太平洋沿岸。为了让铁路更便利畅通,俄国与清政府协商,由中俄合资修建一条铁路从中国东北境内穿过,连接俄国的赤塔地区和海参崴地区。1897年,这条铁路正式动工,被命名为“大清东省铁路”,也就是后来通称的“中东铁路”。

120年后的今天,这条铁路线依然在使用中,只是铁路设施不断翻新,火车技术不断进步,沿途的那些老车站和城镇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伴随着俄国人来到东北的不仅仅是现代工业文明,还有欧洲的艺术、文化与宗教。在中东铁路沿途的小站,当年外国移民修建了或高大或精巧的教堂进行宗教活动。这些教堂今天有的早已被拆除,有的只剩下遗址荒废着,还有的变成了博物馆和旅游资源。而哈尔滨,无疑就是诸多不同族群宗教汇集的城市,是一座不同风格样式教堂的博物馆。

在南岗区东大直街,这里有现在哈尔滨唯一一座日常开放的东正教堂——圣母守护教堂。从远处就可以看到东正教堂标志性的洋葱顶,教堂通体暗红色墙面,深绿的穹顶,墙壁上拱形的窗子,上面是金色的东正教斜十字架,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早在1902年,来到哈尔滨的乌克兰人就在果戈里大街乌克兰俱乐部修建了自己的这座墓地教堂。1930年,教堂从果戈里大街迁到东大直街,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日丹诺夫重新设计而成。在这座东正教堂门前,有一座两米左右高的祈祷亭,是墓地的遗留,当年那些俄侨们为日俄战争中阵亡的军人祈祷所用。

在这座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隔壁,是基督新教的圣尼埃拉依教堂,当年是一座属于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虽然属于不同教派,这座教堂在外观颜色上与隔壁的东正教堂却一模一样,也是红色外墙绿色屋顶,只不过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两座教堂相邻而立,颜色完全一样却是迥异的建筑风格,在这条街上是一道奇妙的街景。

在这两座教堂马路对面的一栋白色建筑高耸入云,那是天主教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这座教堂是波兰侨民们修建的天主教堂,当年随着中东铁路而来的波兰人超过三千人,大多居住于这条街附近,也在此处修建了自己的教堂和学校,如今这座教堂是黑龙江最大的天主教堂。

在同一条街道上,三座分别属于乌克兰东正教、德国基督教路德会、波兰天主教的教堂呈三角形排列着,这就是哈尔滨的万国文化,这种开放与自由是当年哈尔滨作为半个世界移民和流亡者第二故乡的资本。

在距离三座不同教派教堂不远处的果戈里大街拐入士课街,可以看到一座红色的教堂,从外观上看,即便是没什么经验的人也会凭感觉认为这是一座东正教堂。然而有趣的是,这座教堂当年确实是一座东正教堂,叫做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可如今这里却变成了一座天主教堂。

说起这座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当年可是胜过圣索菲亚教堂的,因为这片街区才是东正教教民的活动中心区域。这座教堂建成较晚一些,是摆脱外来影响,真正建立于哈尔滨东正教社区的本土教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拜占庭风格浓郁,颜色活跃,在阳光下十分醒目。在文革期间教堂关闭,八十年代恢复宗教活动时,因为东正教徒人数太少,天主教堂又不够用,就把这座保存完好的东正教堂让给哈尔滨天主教爱国会使用,如今这座教堂完全对外开放,并且还可以承接婚礼仪式。

在远离东大直街的火车站另一侧,经过已经变成建筑博物馆的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圣索菲亚教堂,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行,就到了哈尔滨最繁华的中央大街。今天中央大街两侧全是华丽的欧式建筑,然而在一百多年前,这却是一条俄国人城市中的“唐人街”。当年哈尔滨建城的时候华洋分治,俄国人住在火车站以南的高地,中国人住在火车站以北靠近江边的地方,被称为“中国大街”,也就是现在这条中央大街。

但是真正让中央大街繁华起来的,却是犹太人。在中央大街的巷子穿过去往西北方向走,就能看到当年的犹太老会堂和犹太中学,如今已经被改造为了音乐厅。老会堂的屋顶、窗子和门廊都还保留着犹太六角形的标志,土黄色的墙壁和绿色锥形屋顶,让这座建筑显得很有历史感。

当年大批犹太人为了躲避欧洲的迫害而逃难到哈尔滨,带来了繁荣的文化和艺术,他们在哈尔滨建立起自治社区,修建学校、教堂、医院、养老院,这些建筑今天大多依然还在使用中。犹太医院是当年哈尔滨最好的医院,犹太人带来的音乐教育亦是哈尔滨获得音乐之城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德国小提琴家赫尔穆特·斯特恩童年的时候就是为了躲避纳粹而搬到哈尔滨,在他的回忆录里记述了当年哈尔滨复杂繁多的外国人团体。

在哈尔滨城区东面的文化公园,一百年前这里是中东铁路局为铁路职工建起的墓地,后来变成外侨公墓,超过四万名外侨埋葬于此,主要是俄国人。这片墓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改造为文化公园,如今是一座热闹的儿童游乐场。

走进公园深处,可以看到一座被绿色植被覆盖的欧式建筑,游客乍一看会以为是游乐场的一部分,如同一座主题公园城堡一样。然而这却是当年公墓仅剩的遗留——圣母安息教堂及钟楼。如今这座教堂的洋葱头穹顶早已不见了,墙皮也出现了脱落,有一块告示牌提示游客危险勿近。只有一些老建筑爱好者,会专门来探访这座当年著名的公墓教堂,当然教堂内是不可能进入的。

相比于这座在公园内勉强得到良好保护的圣母安息教堂来说,火车站附近的圣伊维尔教堂的状况则更为糟糕一些。这座圣伊维尔教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座军用教堂,属于驻扎在哈尔滨的俄国外阿穆尔军区使用。文革时,教堂的五个洋葱顶都被拆掉,但主体建筑还在,后来又当成仓库使用。

我去探访的时候,正好赶上哈尔滨火车站在大修,附近的道路都在施工中,圣伊维尔教堂被包裹在一片工地当中,颇似一座即将被拆除的废弃建筑。不过好在哈尔滨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这座教堂不可能被破坏,政府决定妥善修复,日后作为博物馆使用。

(注:本文作者为自由撰稿人,文章写于2017年年中,截止到目前,圣伊维尔教堂已经修复完成)。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