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以中国化为中心,参与健康和谐宗教关系的构建

河南省许昌市基督教两会举办基督教中国化演讲比赛(资料图片)
河南省许昌市基督教两会举办基督教中国化演讲比赛(资料图片)

在中国参与构建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是200年来中国基督教许多有识之士的追求。今天,中国基督教应以积极的心态承担社会责任,以中国化为中心,促进宗教关系的健康和谐。

构建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基督教在宗教关系建构中面临挑战。这一挑战同时也成为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的契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将宗教关系的内涵明确为5个方面: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促进宗教关系的健康和谐,就意味着要处理好这5个方面的关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在各个关系层面实现和谐健康,从而成功引导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基督教作为我国5大主要宗教之一,是构建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的主要参与者。通过积极参与健康和谐宗教关系的构建,基督教将在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由此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而全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维护健康和谐的政教关系

如何认识历史上基督宗教所处的政教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现实政教关系,是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有必要了解的议题。

在西方历史上,基督宗教曾经经历过数种政教关系。最早在4世纪之前,罗马帝国一度对基督宗教进行镇压,君士坦丁大帝上台后,则对其采取了宽容政策,并最终发展为在罗马帝国管控之下的国教。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中世纪时,天主教获得了历史的意外机会,一跃成为凌驾在分裂的欧洲世俗政权之上的最高力量,政教合而为一。到了16世纪,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改变了原有的政教关系,基督宗教与政府的关系变得多元。宗教改革引发了数十年的宗教战争,给欧洲人留下了极为惨痛的记忆,迫使许多人逃亡到北美新大陆。这些逃亡者,在新大陆尝试英国哲学家洛克所倡导的宗教宽容,并最终在美国建立了政教分离原则,宗教不得掌控和干涉世俗政府,以避免不同宗教信仰者使用国家暴力机器进行宗教迫害。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既未产生过统治性的宗教,宗教也从来未曾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政教关系传统是政主教从。各宗教在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下,各自发展。也因此,中国历史上从未有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世俗政权在社会中一直作为核心力量,有效维系着宗教的健康发展。

在这样一种政教关系的传统之下,对于基督教来说,要有最为基本的现实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力量,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也就是说,中国基督教要扎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认同,而这也正是维护健康和谐的政教关系、基督教中国化的核心要求。

维护社会与宗教的健康和谐关系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人文精神就强于宗教,是一个具有世俗化传统的社会。世俗社会强大的人文精神,将宗教纳入世俗生活的日常轨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了宗教与社会的矛盾因素。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正好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面临严重挑战之时。中国社会在剧烈的动荡和不安中,被拉入了近代世界秩序之中。在此过程中,基督教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批评者,以先进文明自居,试图改造传统中国。基督教的强势姿态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混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明清时期大小不一的各种“教案”,以及民国时期极为激烈的“非基”运动。这是基督教在中国的惨痛的历史教训。

20世纪初,许多中国基督教徒就意识到了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的现实状况,并主动提出了“本土化”“本色化”等改造思路。今天的中国基督教,要维护好与社会的关系,更需要不断融入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社会:以中国文化表达自身宗教信仰,服务中国社会,展现出有益于社会之处。

主动构建与其他宗教的良好关系

中国有多民族多宗教融汇相通、多元共存的历史传统。

19世纪基督教传入中国之时,挑战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宗教,与中国传统宗教、民间信仰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历经多次自身改造之后,中国基督教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实现了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愿望,并以此为契机,融入中国社会,成了中国多元宗教中的一员,与其他宗教和谐相处。

构建健康和谐的不同宗教间的关系,中国基督教需要珍视我国优良的宗教文化传统,求同存异、积极对话、互相学习、彼此尊重,携手合作参与社会公益,促进社会进步。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习其他宗教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主动构建与其他宗教间的健康和谐关系。

构建与外国宗教的健康关系

中外之间的宗教交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广泛存在。汉代的佛教,唐代被称为“三夷教”的景教、摩尼教、祆教,宋元的大食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天方教,清代的基督教,不断传播交汇,形成了繁荣的宗教文化交流景象。现在我国的五大主要宗教,除了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其它宗教都是外来的,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按照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基督教成为自治、自养、自传的独立教会,结束了与国外基督教的从属关系,也打破了国内基督教的宗派壁垒,结束了其外部依附、内部分裂的历史。中国基督教能够以独立自主的身份,与国外基督教进行平等交流,参与文明互鉴,展现我国宗教形象,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要严防境外势力利用基督教进行的渗透。

沟通信徒与非信徒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世俗化的社会,要求宗教信徒和非宗教信徒都以世俗原则作为最普遍的原则。国家对于信徒与非信徒一视同仁,在政治、法律和经济地位上平等对待。也正因如此,宗教信徒和非宗教信徒之间在根本原则上能够形成共识,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彼此间的差异不但是次要的,而且是和谐社会的表现之一。

对于中国基督徒来说,在享有广泛的信仰自由的同时,也应积极在共同利益一致、政治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处理好与非宗教信徒的关系,不强调自身特殊性、不刻意制造矛盾,尤其要反对宗教狂热和极端主义对世俗社会的侵犯,做到彼此尊重、包容,和睦相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