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特稿】云南边境拉祜族村寨里的赞美声和基督教培训中心

9月18日,笔者和同工坐早班飞机到了普洱市,再转3个小时汽车到了澜沧县城。随后,段牧师夫妇接我们到他家,在新修的柏油路上,车子很快行驶,边境风光十分秀丽,绿树苍翠、远山高低起伏,天空中白云朵朵,阳光透亮。

当车子拐进了班利村,道路就变成了乡间小路,两旁是玉米、甘蔗和竹林,在村口有“班利摆舞”的宣传画,那是拉祜族的特色舞蹈。一路上,民居有纯木结构的杆栏式建筑,也有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新式房屋,整个村庄一片祥和。

澜沧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其中基督徒最多的地方为糯福乡和东回乡班利村。据班利村的段三妹牧师介绍,目前整个云南省大约有三万多信徒,分布于澜沧、孟连、耿马、双江和沧源县。

在班利村,我们听到了拉祜族基督教培训中心学生唱的赞美诗,也参加了他们一年一度比较隆重的感恩节,信徒们背着地里的出产来奉献,随后一起享用爱宴,并载歌载舞赞美神。

段牧师介绍,大约1909年,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永伟里牧师来到云南边境的澜沧,将福音带到了糯福乡,再传到了澜沧县拉祜族人、上允镇佤族人聚居的地方,以及临沧市,并于1918年在糯福建立了教堂。据一些老信徒回忆,当时,传教士和拉祜族人一起吃住、穿民族服装、吹芦笙,给他们带来了医疗上的帮助。拉祜文字也为传教士创制,他们先学会了拉祜语,然后讲道。

1927年,东回镇班利村的教堂建立,该村是拉祜族的一个大寨,也是目前拉祜族信徒最多的地方。1980年恢复聚会后,班利村的教堂又重新修建,2016年又进行了第四次建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堂实现了由茅草房、拉祜族杆栏式教堂、砖木结构到钢筋水泥结构的蜕变。“整个班利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信徒。附近有五个堂点,都是拉祜族人,其余的佤族、汉族、哈尼族和傣族人还未信主。不同于傈僳族教会,在拉祜族信徒中,有人抽烟喝酒,但不吸毒。而傈僳族教会则不允许信徒抽烟、喝酒。”段牧师告诉笔者。

另外,对于拉祜族教会,最隆重的是不是某个节日,而是献堂的时候。2017年3月,班利基督教堂献堂时,约有5000人参加,整个教堂和广场上基本站满了人。“拉祜族很注重教堂,只要说建堂,只要联系得到的,不同地方的信徒都会相互代祷和奉献,哪怕是一元两元的,都会拿出来。所以,拉祜族的教堂都是靠信徒自己奉献建立起来的。”说起建堂,段牧师谈起了拉祜族信徒在建堂事工上的积极性。

福音给澜沧的拉祜族人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民族以前也是崇尚民间信仰,会烧香和敬拜各种鬼神,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杀鸡、猪和牛,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精神上也有压力,经常感到惧怕。但接受信仰后,这些习俗就没有了。此外,福音也影响了他们的婚姻和家庭,对信主的人有约束性,他知道该如何行,在婚姻方面就很少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吸毒、赌博等,这在社会中很有见证。当地信徒复活节的时候会到附近的河边举行洗礼活动,结束后一起抓鱼,很喜乐。

感恩节的时候,信徒们会背着大米、鸡、花生等东西来奉献,还有的信徒会在节日之前山上挖草药、找野生菌或打工赚钱来奉献。9月下旬开始过感恩节,一直到11月初,这会根据收稻谷的时间来定。信徒们很少离开家,都是在本地生活。

在澜沧县的上允镇,当地佤族教会还开展了社会服务事工,关怀艾滋病患者和吸毒的人。

澜沧的拉祜族信徒比较注重敬拜赞美,比如,班利基督教堂,在礼拜中一个小时的时间都用来唱诗赞美神。并且,上讲台的人必须穿拉祜族的服装,讲道也是用拉祜语。“除了近几年培训回来的学生,中文对于寨子里的大多数人来说很疏远,不习惯听汉语讲道。”因此,段牧师说,“这个培训中心对于拉祜族教会来说很重要,他们培养讲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传道人,能适应当地需要。”

说起培训中心,它在培养教会工人的同时,也担负着传福音的使命。段牧师介绍,那里的学生年纪很小,平时也只是礼拜天去教会,不太明白《圣经》,有的学生虽然家里有信仰但并未真正接受主。其中还有吸毒的、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到了培训中心。“可能这里的培训中心和其他地方不同,它们需要经过考试,招收信仰和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好的学生,但我们这里是,只要来就行,学生们只承担生活费。”

2006年9月,澜沧县拉祜族基督教培训中心成立,为两年制青年学习班。其实,在这之前,当地教会的同工们就商量过是否要办培训班,但是当时条件有限,老牧师考虑的是:学生们可以背米来培训中心吃,但老师们怎么办呢?谁来承担相关费用?说到这里,就没开办。段牧师出自有信仰的家庭。2006年4月,她被按立之后,就和同工们商量了,就决定开办培训班,尽管当时的状况和之前一样,缺乏经济来源,但她认为,如果要考虑很多,那乡下教会可能永远也做不了事情。“就看神怎么带领了,通过教会和信徒的努力,怎样都行,只要有吃的就好。”段牧师说,她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从培训中心开办到现在,我们没有买过一粒米,都是教会奉献的。”

到2017年6月为止,培训中心共有135名学生毕业,其中18名学生考上了云南省基督教神学院。毕业回去的学生多热心服侍教会、服务拉祜社会,支撑起边疆拉祜村寨的自主发展,这些毕业生到拉祜族村寨开荒布道,建立了20多所教堂,并积极服务社会。

目前培训中心有9位老师,包括段牧师在内的所有当地的传道人,都是一边干农活维持生计一边服侍教会,每月没有固定收入。澜沧县的所有教会,每个季度会固定为培训中心奉献一次,以前是一年为培训中心奉献4000元,除去所有开支后,会给老师一些补助。曾经,培训中心还租地种菜,但因为负责这个事情的老师离开了培训中心,就暂停了。“我们这里的老师也都是甘心乐意地奉献自己,没有抱怨过自己有多辛苦。”

在培训中心,不仅能学圣经,还能学其他文化知识,如拉祜文化、拉祜文字和舞蹈。培训班的学生从学习拉祜文字母开始,基层教会都是用拉祜语圣经讲道。培训中心的几位学生见证了自己的改变,有说自己的脾气变好了,有说改变了吸烟喝酒的坏习惯,有说自己不再想去做以前行过的违法之事,比如打群架。还有一位学生理解了父母做劳动的辛苦,开始变得勤快,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爱睡懒觉,也学会了要孝敬父母。

“来了培训中心,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岩弟兄说。段牧师也见证,“通过诗歌、舞蹈和崇拜,别人能看到拉祜族人的信仰。” “我和我家都要侍奉你”段牧师告诉笔者,她和岩弟兄都读了神学,一起侍奉主。

除了圣经和赞美诗歌,培训中心还有个简陋的书房,学生们可以读一些属灵书籍。此外,培训中心还会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段牧师分享,乡下学生自由惯了,在言语方面都要教导。由于学生开学后他们很忙,都还没找时间和学生好好交谈,只是岩弟兄告诉弟兄们要去理发了,因为马上就过感恩节了。“已经毕业回去的一些学生,他们的父母很满意,因为之前,那些孩子有喝酒的、吸毒的、乱混的,但来了培训中心后,在他们人生当中比较重要的时期内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但变得乖巧了,还能成为教会发展的人才,有的还到没有教会的地方开荒布道,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带着信心前进的同时,培训中心也确实有缺乏。段牧师首先提到了老师,她表示,希望老师们的生活费能有保障,这样可以安心侍奉;对于学生,希望他们能看更多的属灵书籍,并且,孩子们经常唱歌跳舞,学校需要一套音响设备,发展神给的敬拜赞美的天赋。原来,学生们平时也会出去参加教会的活动,有赞美方面的侍奉,在这个过程中能吸引不少年轻人来读神学。“在我们这里,去教会和唱歌跳舞赞美神,已经成为了信徒们生活中的喜乐,因为没有其他东西来干扰。”还有,教室内的座椅用了十多年后,已经旧了甚至坏了,需要换新的。

拉祜族的诗歌里也唱道:“今天我们拉祜族,不知道自己的文字,要想想老人们,这些是我们的事情,今天我们拉祜不知道自己的风俗,要改变这种状况,这些是我们的事情。要完全了解我们的风俗,要发展拉祜族,要像别的民族一样见多识广。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风俗,我们拉祜要彼此相爱,要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我们需要去努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