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专访】前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祭祖是孝道问题 并非宗教问题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中国的传统是整个家族会在这一天扫墓、祭奠祖先。不少基督徒却对此敬而远之,甚至惶恐不安。而今年的复活节与清明节恰好在同一天,让基督徒祭祖问题更加凸显。

这个困扰中国基督徒长达数百年的问题,实际上是祭祖文化和基督教教义的问题。基督教不允许拜偶像,而很多人却将祭祖与拜偶像等同起来。实际上,从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把应不应该祭祖的困扰带给了中国基督徒。为此,福音时报特地联系前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请他详细谈了关于中国基督徒祭祖的问题。

卢牧师目前任崇基神学院教牧事工部主任(荣誉)、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荣誉),在他看来,祭祖与拜偶像有本质区别,祭祖是孝道问题,而非宗教问题。中国人来说,祭祖与其文化、传统、生命紧密连接。祭祖最基本的含义和价值不是宗教性的,即使后面掺杂了一些,也是不重要的一部分。

但由于历史原因,对于中国基督徒来说,祭祖已经变成了拜偶像,对他们来说,祭祖已经成为一个宗教问题,而不再是祖先、宗族的问题,也不再是孝道的问题。因此中国的基督徒很难做,因为不仅要接受耶稣,还不能祭祖祭孔,造成很多基督徒与家庭断绝关系。很多人也因此没有成为基督徒。

实际上,祭祖与拜偶像有着明显区别,祭祖讲究的是慎终追远,不忘宗,不忘本,并不讲灵不灵,而拜偶像最重要的就是灵了才拜,不灵不拜。卢牧师形象的讲道,“中国人拜偶像要选择灵不灵,而祭祖就不说灵不灵了,你家祖先比较灵,不是同一族的我也不能去拜,只会祭拜自家祖先。祭祖实际上是慎终追远的问题。”

谈及祭祖中需要面对的烧香磕头现象,卢牧师指出,这是中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人喜欢握手,而中国人喜欢鞠躬。实际上,祭祖时不管是烧香还是磕头,都是活着的人在向去世的先祖表达敬畏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在有些地方,逢年过节,后辈也会向长辈磕头表达敬意,磕头是中国人表达最高敬意的一种方式,并不代表就是拜偶像。此外,西方人也扫墓,他们扫墓时喜欢插花,而中国人则喜欢烧香。确实,鲜花比起烧香来说更环保、更安全,所以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以鲜花代替烧香,但是根本来说,无论插花还是烧香,都是在向逝去的先人表达敬意。这是不同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与拜偶像无关。

如今曾经反对基督徒祭祖的天主教已经允许祭祖,而在新教徒中间,有些牧师依然不接受祭祖,卢牧师认为这实际上只是避免宗教迷信的因素。他强调,对中国人来说,成为基督徒和祭祖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因为两者一个是宗教信仰问题,一个是文化传统问题。

以下为福音时报与卢龙光牧师的采访全文(福音时报简称GT):

GT:根据您的研究和了解,现在华人基督徒中对于祭祖普遍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卢牧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受19世纪传教士的影响,因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不太了解。西方是没有祭祖问题的,当看到中国人的祠堂跟庙宇相似,祭祖时要烧香、放食物、跪拜,并设有神主牌,而这些房子、祭祖的形式、态度还有用的东西和拜偶像都很相似时,他们认为这个就是拜偶像。因此,他们的态度就是中国人不许祭祖。

这种态度传下来之后,对于中国基督徒来说,祭祖变成了拜偶像,对他们来说,祭祖已经成为一个宗教问题,而不再是祖先、宗族的问题,也不再是孝道的问题。

这样的观点使祭祖和基督徒的信仰对立起来。对于华人来说,尤其在农村,生存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家庭,而家庭的核心价值就是孝道,孝道是整个家庭伦理的基础。而孝道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要“慎终追远”。对中国人来说,忠孝是两个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力架构,对皇帝孝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忠,对家庭就是孝。不能祭祖,就好像要跟整个家庭断绝关系,“自绝于家庭”。这种情况下,做一个基督徒还是做一个中国人就是一个选择了。甚至产生了“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的说法,让对立更加严重。

GT:基督徒中间有人反对祭祖,认为这是拜偶像。为何有人会将祭祖视为拜偶像?如果用简单的话来对这两者做区分,你会如何对一般基督徒做介绍?

卢牧师:16世纪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耶稣会利玛窦比较懂中国文化,和中国人里面的儒家、儒生来往,明白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他发现了祭祖的问题,但经过了解,认为这个不是拜偶像。祭祖问题实际上还牵涉到祭孔问题,所以祭祖也会祭孔。每年开学读书的时候,那些学生都会去祭孔。祭孔根本上其实与宗教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从人来的,不是从神来的。孔子的观点是“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儒家是不可知论者,儒学不讨论鬼神,也不讨论生死,儒学基本是一个生存的人生哲学。

而祭祖是跟孔子、儒家联系在一起,祭祖并不是拜偶像。而当时的另外一些道明会、方济会的传教士在福建活动,他们没有接触很高层次的儒家,对中国文化也不是很了解。据他们观察,祭祖和拜偶像的建筑、形式一样,所以就将两者等同了。因为这些人对祭祖和拜偶像没有分辨,所以错认为祭祖就是拜偶像。

其实,中国人的宗教观是很实际的。他们之所以拜鬼神,一是出于恐惧,怕有鬼来骚扰他;二是出于功利,希望从神那里得到好处。因此,鬼神最重要的是灵不灵。人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拜鬼神,主要是求孩子、好处和病得医治等,并没有固定的偶像,只要灵就好。但是祭祖却不讲究灵不灵,祭祖时也会讲庇佑后代。但是祭不祭祖和这些没有根本关系。“你的祖先好像不太灵,没有发财,还是有很多困难,但你还是会祭祖。”

祭祖与拜偶像最简单的区别就是,祭祖讲究的是慎终追远,不忘宗,不忘本,它不讲灵不灵的,而拜偶像最重要就是灵了才拜,不灵不拜。

GT:因为基督徒不允许祭祖,烧香磕头,所以很多非基督徒就说基督徒不孝,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基督徒又如何权衡呢?

卢牧师:烧香磕头是文化的问题。新年的时候,小孩子会向老人磕头,古代大家也要向皇帝磕头。西方国家就不一样了。磕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比如英国人,他们喜欢握手,而我们喜欢鞠躬。他们也扫墓,扫墓时喜欢插花,而我们中国人是烧香。这个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实,西方完全没有烧香吗?古代圣经圣殿里面也烧香,今天天主教、圣公会也在烧香,烧香会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奥秘的世界。就像台湾知名神学家周联华牧师所说,鲜花是洋香,为什么只可以插花不可以烧香呢?

当然现在社会烧香越来越少。不少地方都开始用上电子香,这个是文化环境的问题,不管是烧香还是磕头,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在向去世的先祖表达敬畏和尊敬。在世上,后辈也会向长辈磕头表达敬意,基督徒拒绝磕头,就是拒绝用中国人的最高的尊敬方法方法来表达尊敬,磕头就是拜偶像吗?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受到西方的影响。

GT:现在有些牧者建议信徒可以去扫墓,但是要以鲜花代替烧香,您对此怎么看?

卢牧师:当中国的基督徒其实很辛苦,往往要跟家庭断绝关系。经常面临的挑战就是要不要跟着家里的规矩做事。其实是因为西方人不愿意跟随中国人的习俗。根源在于中西方价值观不同,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中国基督徒被教导要分别为圣,这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别人也会说“你就跟我不一样,我也不会听你的。”至于插花代替烧香,其实插花也好,烧香也好,实际上都是在表达去扫墓的后代对先祖的敬意,即使你什么都没有插,也可以表达敬意。

烧香也有很多问题,所以现在很提倡插花,漂亮、有香味,而且还不会引起火灾,也不会造成什么环境污染。现在大部分人喜欢用花,祠堂现在好多也是有花。这是跟随西方的传统,就像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穿洋装一样,因为洋装方便、漂亮,所以即使有人提出要穿回以前中国式的衣服,现在大多数中国人还是穿洋装。

不管用香还是用花,都是为了表达活着的人的心意。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假如没有内容,没有心存尊敬的话,这些形式都没有意义。中国人用花历史比较短,主要还是受西方影响。

GT:很多人认为,因为祭祖问题导致的“不孝外衣”,让很多人对基督教望而却步,尤其是比较传统的老一辈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卢牧师:祭祖问题存在已经200多年了。19世纪时,传教士向中国知识分子传福音,很多人都被说服了。后来他们知道做基督徒是有条件的,除了信耶稣,还不能祭祖祭孔。他们很看重祭祖,祭祖是慎终追远,于是便不信耶稣了。这还牵涉到中国的鬼神观,中国的传统认为,如果没有人祭祖,他们的祖先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所以很多知识分子很信服耶稣,但是不能祭祖的话,在他们看来就是大大的不孝了。

GT: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让基督教信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道德上,其中祭祖问题,在中国化的浪潮中需要注意和警惕什么?又具有什么样的位置?

卢牧师:文化、传统、道德这些其实是祭祖最基本包含的东西,祭祖就是最具体反映中国文化的。有些人的确也掺杂了一些宗教因素,希望祖先给他们好处,但这是很少的。

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人呢?其实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祭祖,祭祖跟我们乡土、文化连接在一起,西方没有这些,每个人都有籍贯,即便我从来没有回去过,但那是我的故乡,我生命的根源是从那里开始的。祭祖最基本的含义和价值不是宗教性的,即使后面掺杂了一些,也是不重要的。可惜很多西方传教士不了解这一点。现在的天主教义是允许祭祖的。但很多基督徒因为是新教徒,没有教宗,所以继续跟随西方的传统反对祭祖,有些宗教领袖也不接受祭祖,实际上只是为了避免宗教的那些迷信的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实际上祭祖问题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在乡村还是比较严重。对于祭祖与拜偶像等同的这种观念,需要得到纠正。

(注:文中观点属受访者意见,福音时报网站保持中立。独家稿件,欢迎个人分享并注明来源与链接,其他媒体与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