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卡城华人基督教福禾堂圣地灵修之旅学员参考资料之二——圣地春秋之地理简介

编者按:以下内容为洪光良牧师于2013年9月编写。

名 称

一般基督徒都称“巴勒斯坦”(Παλαιστίνη,Palestine)为圣地,用来纪念救恩史上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是追溯历史轨迹,在这个称呼之前的数个世纪中,这片土地却曾经被称为“迦南地”、“亚摩利人之地”、“以色列地”或“犹大地”。自主前第五世纪开始,由于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人们才广泛接受“巴勒斯坦”这个名称而流传至今。这名称原来只是指非利士人聚居的滨海地带,后来又被引申和扩大而成为表示整个圣地的名称。“巴勒斯坦”一字按字义原来就是指“非利士”说的(Philistines书13:2)。巴勒斯坦地区的总面积约34,000平方公里。

地 界

巴勒斯坦是位于中东的一个狭长地带,全部面积约三万四千平方公里,周围边界大致如下北面以黎巴嫩山及黑门山两座大山为天然边界;东面直至叙利亚及阿拉伯旷野;南面以西乃旷野为界;西面有地中海为其天然界限。

当以色列人占领该地区以后,习惯上就用“自但到别是巴”(士20:1;撒上3:20)来称呼约旦河以西的地区,又以“自亚嫩谷直到黑门山”(书12:1)来指约旦河以东的地区。自但到别巴的南北长度约为240公里,东西距离则在150至170公里之间,面积约为二万五千平方公里;至于约旦河东部的面积,还不到全部地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兼且土地贫瘠,居民也不多。

圣地的区域划分:内革夫  犹大  撒玛利亚  加利利

犹大的地貌非常特殊,包含一个称为“犹大旷野”的地区在内,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约20至25公里。这里虽也有高山深谷,但大多数地方几乎寸草不生;然而,有不少旱河(Wadi)却是游牧的好地方,但也只能牧放特别耐干旱的山羊和绵羊。(旷野俗称“米德巴”midbar,就是沙漠或放牧的意思)

该地因为缺乏出产,所以人烟稀少,只有贝都因人(Bedouins或Beduin)在这里游牧,这些人直到今日仍然保持着固有的生活方式。不过,对基督徒而言,有机会到“犹大旷野”这样的地区和环境走访,无疑是对圣经和耶稣时代情况的近似体验。

圣地的幅员向来都是随着历史、政治、军事情况的影响而不断变更。当所罗门时代,疆域曾扩展至由黎巴嫩的巴耳贝克附近的哈马渡口(Lebo Hamath)到埃及小河(Wadi of Egypt)(参阅:王上8:65;王下14:25)。其后在犹太王大希律时代,以土买、犹大、撒马利亚、加利利、戈兰及比利亚等地区,也都尽属希律管辖。版图之大可与所罗门王朝媲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1922至1948年间,巴勒斯坦被大英帝国托管,但约旦河以东地区却与巴勒斯坦脱离关系而自成一区。1949年的“洛底(Rodi)和约”之后,才正式将约旦河以西的21,000平方公里划归新成立的以色列共和国;其余部份自北至南,由革宁经纳布路斯,耶路撒冷旧城及希伯仑各处则属于阿拉伯人,并划归约旦王国。但由于两国的边界是被强行划定的,以致一开始便无法和平相处,反而成为多次战争的导火线,其中最著名的算是1967年六月的“六日战争”。这次战争结束后,位于约旦河以西、原本属于约旦王国的土地,全部都落入以色列之手。

地 势

不论从政治、军事、文化、还是宗教的任何角度来看,巴勒斯坦的地势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位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点,又是来往于美索波大米、埃及和阿拉伯半岛,或自叙利亚至腓尼基的交通要道。所以,这里一直是历史上的亚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各强权大帝国的必争之地。

地 形

巴勒斯坦原是一块东部高西部低的狭长地带,地势上由东往西渐次从高原地区下降至地中海。但因数万年前,这里曾经发生威力强大的地震,导至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由北而南被分成两部份,造成世间绝无仅有的特殊地形景观:由约旦河的发源地开始南下,经加利利海、死海直到亚喀巴湾(Khalyj al-'Aqabah),自北而南形成一条深陷的夹谷地,有些地段甚至下沉至海平面以下数百公尺之深,例如死海附近地区就是这样。巴勒斯坦因此清楚地被约旦河划分成东、西两部分。这种情形圣经上常常提到。

亚喀巴湾(Gulf of Aqaba),又称埃拉特湾(Gulf of Eilat.),位于红海北端的西奈半岛以东,阿拉伯大陆以西。其海岸线分属埃及、以色列、约旦和沙特阿拉伯四个国家。西奈半岛在红海北部形成了两个海湾,亚喀巴湾在其东方,而苏伊士湾(Gulf of Suez)则在其西方。亚喀巴湾最宽处24公里,从蒂朗海峡(Tiran Strait)向北延亘160公里至以色列与埃及和约旦的边界,这里有三个重要城市:埃及的塔巴(Taba)、以色列的埃拉特(Eilat.)和约旦的亚喀巴(Aqabah),都是战略上重要的经济港口和驰名的渡假胜地。亚喀巴湾也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最深处位于海湾的中央,有1850公尺深,比更寛阔的苏士湾还要深100公尺。

土 地

圣经常称巴勒斯坦为“流奶与蜜之地”(出3:8),以今人眼光来看,当然是夸大的说法;但对于“在西奈旷野流徙四十年之久的以色列人”来说,这块靠海的地区的确是个非常肥沃美好的地方,尤其是以斯得伦平原(Plain of Esdraelon)、沙伦平原(Plain of Sharon) 、和加利利海周围、乃至整个加利利地区,都是难得的肥美之地。可是一到巴勒斯坦南部的内格夫(Negev圣经上称为南地)地带,竟是近乎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除骆驼之外一般牲畜都很难以生存。然而,南地也有为数不多的矿产。例如在靠近约旦河谷一带,因为是古代火山频发的山区,所以有些硫磺矿可以开采。以色列人便逐渐到此开发之后,又非常小心地将约旦河水引来灌溉这片干旱之地(其点滴灌溉法更是举世无双),因此开始有各种农艺物品出产,尤其以棕榈树为大宗。以色列人凭其智慧妥善地运用加利利海的淡水,使全国境内许多旷野逐渐转化为良田,让原本贫瘠之地的景象大为改观。

如果由地中海岸开始,逐步向东来观察巴勒斯坦,就可以清楚地见到下列情形:首先是沿海的平原地区,接着是约旦河西岸的高原地带,再往东则是约旦河谷,然后是约旦河东岸的高原地区,再往东边就是东部旷野了,但那一部分已经不属于巴勒斯坦的范围了。

1. 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区

北自黎巴嫩山脚开始,渐次向南伸展,且愈来愈宽,至迦密山(Mount Carmel)下地区宽度已达6至10公里。再向南至迦萨地带(Gaza Strip)附近,宽度又增至20公里左右。南北的长度共计180公里。这一区中有许多名称不同的小平原被记载于圣经之中,如自迦密山至约帕之间的地区,称为“沙仑平原”(赛35:2;歌2:1)。这地区中有数条小河可供灌溉,圣经上所记的美耶昆(Me Jarkon)河,就在这个地区(书19:46),由于土地肥沃,因此盛产橄榄和葡萄等农作物。

约帕之南的一块平原,原是非利士人居住之地,圣经称此地区为舍斐拉,曾是以色列与非利人争夺不休的地区(书11:11;士1::9)。其地土特别肥沃,出产也极丰富,其中有数种谷类与小麦;经过以色列数十多年的开垦与改造之后,更成为巴勒斯坦的粮仓。

但迦萨以南的地区既无河流,又缺雨水,几乎是干旱不毛之地,居民很少。经过以色列的惨淡经营,引水灌溉并建立工厂,如今已收到相当好的成果。

2. 约旦河西岸高原区

这一地区的宽度约在50至60公里之间,其高度是北部在900公尺左右,中部降至500至600公尺,南部则是自700至800公尺,,呈北与南两头高而中间低的倒置弓形状。其最北边有宽广的耶斯列平原(Valley of Jezreel),往南则是加和利利地区,它分为高、低两部份:“上加利利”即是圣经上的拿弗他利(Naphtali)山区(书11:9),“下加利利”地区则多是丘陵地带,中间有不少河川及谷地,加利利海、他泊山(海拔588公尺)都在这一地区内。

以斯得伦平原(Plain of Esdraelon)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中间有基顺(Kishon River)流过(士4:7-13)。这里自古位于埃及、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之间的交通要道,西有米吉多(Megiddo位于 Jezreel山谷西边末端)在海法市(Hayfa)东南边,控制着迦密山(Camel)通往地中海与以色列北方的主要大道进口。东有伯特利(Bethel)两座重镇做为屏障,因此自古迄今都十分重要,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无数埸大小战役。

撒玛利亚(Samaria)地区:位于耶斯列平原之南,地势再度高起,以基利心山(Mount Gerizim高881公尺)及伊巴路山(Mount Ebal高940公尺)为最高。二山之间仅有纳不勒斯山谷相隔,是古代示剑城的所在地。

犹大地区:由撒玛利亚南下,穿过路班(Luban)小平原之后,忽然间地势又高起,竟达1016公尺,向南直至耶路撒冷附近地势才较为低平,此处的橄榄山海拔高达814公尺。但由耶京向南至希伯仑附近,地势又再度高至1020公尺。由此至约旦河谷地区,便是犹大旷野;再往南行,地势再度下降。这一地区就是内格夫,继续向南方的旷野地带伸展。

3. 约旦河谷地区

如前所述,这里是地球上十分罕见的地理景观。北方的“但”还位于海平面之上550公尺,但南下10公里之后,至呼烈湖(Huleh)就已下降至只有海拔70公尺了。再南下16公里至加利利海,已经是在海平面以下212公尺之处,至死海入口处竟然是在海平面以下304公尺的地方,至于死海中心深度则比地中海水平面低了793公尺。过了死海再往南行至红海北岸地区,地势又上升至水平线之上。自加利利海至死海地区的东西宽度在20至25公里之间,死海至红海则是9至20公里之间。

4. 约旦河东岸高原地区

这一地区被数条河流分成数段。雅尔慕克河之北部地区,高度约在600至800公尺左右。位于雅尔慕克及雅波克河之间的地区,称为基列阿得河地区,高在800至900公尺之间。雅波克河及阿尔农河之间的地带,高在850至1000公尺之间。阿尔农河之南的摩押地区高达1200公尺。古代的约旦河东高原地区应是植物繁茂、草木丛生的地区。目前仍是大片美好的草原,可供畜牧之用,但农作物却很少。

巴勒斯坦的气候及雨量

巴勒斯坦由西向东分为“沿海平原”、“河西高原”、“约旦河谷”以及“河东高原”四个区域,由于其间的地形迥然不同,各地的气候及雨量的差异也极为显著。大致说来,沿海平原冬季温暖,夏天炎热,正月平均温度为摄氏11度,八月则达27度。高原的气温平均温度在8至24度之间,位于740公尺高的耶路撒冷,最高温度是40度,最低有时可达零下2至3度。

温度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雨量的分配。平均说来,沿海平原每年所得的雨量是633公厘(测于约帕),高原区的雨量是583公厘(测于耶路撒冷),约旦河谷则只得152公厘(测于耶利哥)。按雨水下降的情形,巴勒斯坦明显的分成两个季节,五月至十月为旱季,十一月至四月是雨季。雪非常罕见,在元月、二月间偶尔会有十分短暂的降雪记录,且并非年年都有。然而,1950年二月初,耶京曾一度罕见地降雪达半公尺厚。

在炎热的夏季,自巴勒斯坦的北方或东北方不时有宜人的凉风吹来。但冬季的风却是来自西南或南方,并带来大量的雨水。此外在春秋二季,有时会自巴勒斯坦东方旷野刮起大风,夹带着微细的沙土遮天蔽日,一似中国北方的沙尘暴,但颜色是淡黄而不是灰黑色,使人不敢外出。阿拉伯人称之为“哈木辛”(Hamsin),给农作物、乃至人畜带来一定的灾害。

河 流

巴勒斯坦地区除约旦河之外,其他都是一些支流,比如基顺河、雅尔慕克河、雅波克河及阿尔农河等。除此之外,在圣地亦有不少平时干涸,在雨季才有流水的旱溪(Wadi),方向多数都是由东而西,由高原流向地中海沿岸平原。它们无形中又将圣地自北至南的高原及平原分成数段,形成不同名称的平原,如耶斯列、沙仑、路班等平原。因为巴勒斯坦的地质多为石灰岩,故雨水极易枯竭,而存留地下;因此圣地有为数颇多的水井和水泉,供人饮用或灌溉,亚伯拉罕和艾萨克就有挖井的丰富经验。

农村生活方式

第二世界大战之后,大批犹太人移民回到巴勒斯坦地区,为生存计只好尽力开发当地贫瘠的土地成为生活资源,并因此建立了许多农场及合作社。

1. 农 场(Moshav莫沙夫)

农场是由不同家庭所组成的,他们有私人财产;但共同工作、教育、卫生、自卫等事项,由团体来主持。他们的主管是由集体以民主方式选出的,目前全国约有500个这种的农场。

2. 合作社(Kibutz基布兹)

这是大型的团体,将近270个,占有全人口的3%。这里没有私人财产,一切财产都归公有,是真实的共产主义方式的生活。大家各尽其职,各取所需,没有薪金酬劳,没有家庭生活。教育子女非父母之责,孩子生下来两星期便由公家来养,父母只可在傍晚见见自己的子女,但时间很短。它产生于1909年,完全是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奇特产品,因为他们的祖先过去大多在共产地区生活,所以采取这些作法。原来的生活只是以农业为主,但近来开始寻找其他的生财方式,如开旅馆、工厂、店铺、饭馆等,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巴勒斯坦的植物和动物

圣地的植物按照地形奇特的变化,和地势的高低,而分布也有不同。地中海沿岸的平原,以及高原地带,主要是灌木和乔木植物,如松树、柏树、橄榄树、葡萄树、相思树、石榴树、桑树,和洋槐树等。但是在约旦河谷地区的植物,都是属于亚热带的,比如棕榈树、槐树、无花果及香蕉等。在山区中、尤其是在北部的加利利省,有时也可以见到规模较小的树林。但是大致来说,圣地的树林因历史上不断战争屡遭严重破坏,以致虽经过数百年都还未能恢复原状。但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己经大力推行植树计划。在犹太历每年的细罢特月(Shevat 相当公历之二及三月)十五日,他们都会举行称为“土鳖纱袜(Tu B'Shevat)”就是“树木新年” 的植树活动,以致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见很好的成效。除此之外,政府亦大量地从外地移植从前圣地所无的植物,不但绿化了原来干旱的圣地,也使圣地植物的种类大为增加。

至于农作物方面,圣地出产的五谷有:小麦、大麦、粟米、豆子、扁豆等;蔬菜则有:胡瓜、西瓜、西红柿、葱、蒜、韭菜等。此外他们还大量培植各种花卉,自给之外还供大宗出口赚取外汇。

动物方面,圣地的动物据估计约有八十种左右:野生动物有狼、狐狸、羚羊、大角山羊、野生骆驼等,很久以前还有过狮子和豹子;飞鸟共有三百多种;在加利海中则有不少种类和数量的鱼。家畜方面则有山羊、绵羊、牛、驴、马和骆驼等。

巴勒斯坦的土地原本十分肥沃,但由于曾被荒废了许多世纪,以致成为不毛之地。目前在以色列政府的努力下,逐步证实圣经上摩西对圣地的赞美是正确无误的。他曾对以色列人说:“耶和华你的上帝领你进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从山谷中流出水来;那地有小麦、大麦、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和蜜。”(申8:7-8)

政 治

在以色列人进占巴勒斯坦的数千年历史中,除了大卫和所罗门时代,以及哈斯摩乃王朝(Hasmoneans))时期,巴勒斯坦曾经真正的统一和完全独立之外,其他时代大都是被别人统治、管辖而无法自主。究其原因,除了上帝的管教和训练计划之外,与巴勒斯坦的地理位置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巴勒斯坦是处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东方有在美索波达米亚(希腊语:Μεσοποταμία,英语:Mesopotamia)地区内先后崛起的亚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南方有古老强大的埃及,所以此地不时遭受其中一个或两个大国的干扰、压迫或侵占和统治,甚少获得真正独立自主的地位。如今,以色列已经在巴勒斯坦重新建国,再次尝到自由独立的滋味,但因自1948年以来,巴、以双方不断战争,造成难民问题,圏地问题,恐怖活动问题等等难解症结。西方大国虽然屡次设法调解,却因各有自私打算,无心主持正义,
令问题越解越乱,危险越来越大。

2013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举行会谈,中方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附录于此,备供参考

第一,应该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这一正确方向。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家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同时,以色列的生存权和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

第二,应该将谈判作为实现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径。巴以双方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坚持走和谈之路,互谅互让,相向而行。当务之急是在停建定居点、停止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活动、解除对加沙地带封锁、妥善解决在押巴勒斯坦人问题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为重启和谈创建必要条件。巴勒斯坦内部实现全面和解有助于重启并推进巴以和谈。

第三,应该坚持“土地换和平”等原则不动摇。有关各方应该在“土地换和平”原则、联合国有关决议、“阿拉伯和平倡议”等既有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向前发展。

第四,国际社会应该为推进和平进程提供重要保障。国际社会有关各方应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并加大对巴勒斯坦人力资源培训、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援助。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