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赞美诗的“拓荒人”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他是基督教新教的“拓荒人”,一位伟大的基督教新教领军人物。但是你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圣乐赞美诗开拓者吗?

基督教是赞美与唱诗的宗教,唱诗与赞美,能使基督徒与主有更密的关系。有不少基督徒因唱圣诗而深受感动,更加爱主。有许多人在聚会中不容易牢记讲道者的全篇讲论,但一首动人的诗歌,能使人一生难忘,也成为一生的力量。唱诗能使人得安慰,也能使人脾气转变。唱诗有时会改变环境,改变人心,甚至使地震动,正如保罗和西拉的合唱所完的。你是否时常唱诗赞美主?

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信仰中,只有基督教音乐(圣乐)最多,歌唱最多,而且影响最深最大,圣乐水平的发展也最快、最高。今日西方音乐的基础就起于基督教的音乐,根据基督教的旧约圣经创世记记载雅各为他的儿女们作歌预言他们的将来,是文字记载中基督教最古老的歌(参见旧约创世记49章)。此后,以色列民的领袖们摩西、底波拉、巴拉、直到大卫、所罗门都曾作过歌、唱过歌,在基督教的旧约圣经中都有记载,其中大卫的赞美诗和所罗门的赞美诗,在旧约圣经诗篇中记载了。基督教音乐是一种充满灵性和艺术魅力的音乐形式,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籍德国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的《弥赛亚》是将基督教的全部信仰以音乐、独唱、合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说:“我写的音乐,不是为了人们娱乐,而是要使人生向上。”他写完弥赛亚的《哈利路亚》大合唱后说:“我真的看见了上帝的荣光。”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钢琴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所写的《创造曲》首页上写到“我以上帝的名而写”,最后一页他又写到:“为了荣耀上帝”。古典音乐的大师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钢琴家弗朗茨·约瑟夫·巴赫所创作的《B小调弥撒》,可算作他登峰造极的作品,巴赫自己说:“我创作音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歌颂上帝而创作一种经过整顿的教会音乐”。

这就是赞美诗圣乐的真谛、最高境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赞美就是“唱歌”、“表演”。

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德意志宗教改革家。生于艾斯莱本(Eisleben)。曾在埃尔富特大学学习法律。1505年入奥古斯丁会研习神学。1507年任天主教神父。1515年任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1517年撰写《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天主教教宗出售赎罪券,由此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1520年与教宗公开决裂。1521年教宗宣布其有罪,判处绝罚,皇帝查理五世也下达逮捕令,但受到维滕贝格当权者腓特烈选侯保护藏于瓦德堡。撰写的三大宗教改革论著《告德意志族贵胄书》、《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基督徒的自由》被广为传播。在神学上强调因信称义,提倡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并将《圣经》译成德文。也曾主张用武力镇压农民起义。(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第396页)

马丁·路德被称为“在音乐史上有一位不甚著名的音乐家,但在教会史却是很有名的宗教改革家”。虽然他对音乐上的贡献也是很大,但因为这些贡献是间接的,他是因为进行了宗教改革而得到的“产品”,因此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马丁·路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基督教“巨人”,他曾获文学学士学位,1505年又获硕士学位,1512年在威丁堡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关于他的音乐方面的教育和才能,1950年纽约艾彬登——科克贝里出版公司所出版的由班顿(RolandH.Bainton)所写的马丁路德传记曾叙述说:“马丁路德自幼就很有音乐才能,他在艾森纳赫时为了维持自己贫穷的生活,曾到街上与其他儿童们卖唱来挣些生活费用,后被一位科塔女士发现了他的优美声音,收他为义子,并教授他乐器,他入学后,就被送入教堂圣诗班学习并学习音乐理论。”“他在艾尔福特时,一次,一些音乐家去拜访他,发现他因勤奋工作而没有用饭,昏倒在地,当拜访他的音乐家朋友们将他扶起,想使他清醒过来,但不成功,他们知道音乐会对他起作用,于是他们就唱了起来,赞美音乐使马丁·路德苏醒了,而且也同他们一起唱起来。”马丁路德的时代是声乐非常发达的时期,直到比他晚一些时期的帕勒斯特里那时,音乐已达很高的境界,马丁路德自己不但从事教会音乐,而且他对教会音乐建立了很重要的原则、理论。

他对当时的音乐进行了评价,制订出高尚音乐的标准;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不应只是会听而且还应当研究它;在他的影响下,学校中研究音乐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有音乐修养是能被按立为教会牧者的前提;他将宗教音乐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他经常代表教会音乐精英而谈论教会音乐;他重视全体教会信徒们的歌唱,也重视圣诗班与风琴师;他重视教会音乐师,并为他们的生活待遇给予适当的保证。

在音乐史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件是由马丁·路德而开始的,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就是:在马丁路德以前,一切教会音乐,经文曲、启应对唱曲、弥撒,都只是教堂中的神职人员与圣诗班的事,教会的普通信徒只是听他们唱而已,没有参加赞美的份儿。但马丁·路德在基督宗教改革中也批判了此种教会音乐制度,把凡参加礼拜的信徒都发展成为歌唱者,即信徒人人都是赞美上帝的赞美者,于是教会中有了“赞美诗”(Hymn),在基督教历史中,在教会中能够歌唱的人数就更加多了,使更多的信徒也参加到教会崇拜赞美的仪式中来。

赞美诗(Hymn),就是赞美上帝的歌。《诗篇》以其寓言和象征成为早期基督教赞美诗的楷模。公元3世纪时进入日课。到4世纪已采用拉丁文、分节诗和交替演唱的形式,如安布罗斯主教的创作。到604年教宗格列高利一世去世时,其中世纪的形式、语言及使用都已进一步确立。后来其单声部形式在日课(尤在赞美经和晚课经)中发展起来,可能采用独唱一合唱交替。复调配曲出现于14世纪。15世纪以迪费、16世纪以帕莱斯特里那为代表。同时,与复杂的天主教复调相对,出现了新教赞美诗。马丁·路德的德语赞美诗(称“教堂歌曲”)作为会众歌曲代替相应的常用于专用弥撒的拉丁经文,后来以众赞歌著称。19世纪,马丁·路德经文通过翻译渗入英美曲目,但圣公会改革派教会以韵文形式的《诗篇》翻译对这种体裁影响更大。《诗篇》咏唱在16世纪的英国已很流行。18世纪的福音派运动使英语赞美诗咏唱繁盛。19世纪初、中期高教会派的牛津运动给予赞美诗新的活力,圣公会最终接受赞美诗,使其区别于《诗篇》咏唱。近年天主教不仅采用新教的许多赞美诗,也出版过几种流行的赞美诗集。(参阅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

马丁·路德以前就有此词,但诵唱赞美诗的人在马丁·路德以后,增加10倍至20倍甚至还多。马丁·路德的另一种贡献就是确立了被译为“众赞歌”(Choral)的教会音乐形式。如果要说Choral与Hymn的区别,主要在于:Choral是对位化的和声,而Hymn多是“主调音乐为某旋律配以和声”。今日世界各基督教新教所使用的“赞美诗”其内涵,又比当时广泛得多了。从马丁·路德确立了“众赞歌”来看,后来17世纪、18世纪条顿民族的音乐,巴赫、贝多芬、瓦格那以致布拉姆斯众多的世界音乐大师都深深地受到了“众赞歌”的影响,没有“众赞歌”就没有条顿斯拉夫的音乐,就没有巴赫、贝多芬等伟大的德国音乐家。

马丁·路德的另一项首创就是“教会中被按立的牧师,必须受过音乐训练”,这就使得传道人必须具备圣乐赞美的基本素质,也是成为按立牧师的基本条件之一。

马丁·路德是首先将圣经译成德文的人,自此圣经不再是神父、主教们专有权利可看的,而广大信徒也能看到。他此举起了一系列连锁作用:教会中所用的弥撒、经文曲、启应对唱曲,不再是人们所不易明了的拉丁文,而是人们通用的德文,连赞美诗也是德文的。这给后来将圣经、赞美诗、弥撒等译成各国的通用语言打下了基础。

在释译圣经的过程中,马丁·路德创造了一种比较文雅的德语,此种德语,直到今日仍在德国通用。

马丁·路德的最有名的“众赞歌”是《上主是我坚固保障》(Ein'festeBurgistunserGott)。我们中国基督教新教《新编赞美诗》第327首叫做“坚固保障歌”。莫法特博士(Dr.JamesMaffatt)曾介绍这首《坚固保障歌》。有评论说这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最伟大的人物所写的最伟大的圣诗”。这位“伟大的人物”就是说马丁·路德。

首先,这确是一首最伟大的圣诗。它被誉为“宗教改革的战歌”。英译者之一苏格兰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卡莱尔(ThomasCarlyle)说:“它像山岳崩溃的声音,又像地震的巨雷,由不和协的声音中发出更高超的和协。”德国著名诗人、进步政治家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说:“这首锋利无畏的诗歌是一首战歌。马丁·路德和他的同道们带着它进入沃尔姆斯城(Worms,1521年4月16日)。古老的大座堂在这些新音符面前发抖,栖息在钟楼上的鸟群为之惊愕。这首诗——宗教改革的马赛曲,直到今日一直保留着它那无穷的威力。”

《坚固保障歌》就其内容说,是一首富有圣经根据,满有属灵能力,却又是针对当时宗教改革的形势而描绘出的一首以信仰和圣言战胜万恶的赞歌。它以“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篇46片1节)开始,紧接着就指出当时的情况,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猛如“恶魔盘踞世上,仍谋兴波作浪,猖狂狡猾异常,怒气欲吞万象,世间惟他猛无双。实际上这个“恶魔盘踞世上”就是指当时统治欧洲的教皇和罗马帝国皇帝,在他们的铁蹄下民不聊生,民族压迫重重,宗教、政治极端腐败。如何才能把它推倒在地呢?第二节就指出了惟有依靠“万军之将,万有君王”,最后引导到第三节的“真理定能因我胜”和第四节“主道依然兴旺,上主国度永久长”的信心。无怪乎马丁·路德每遇到困难、坎坷不顺之时,总是转过身来对他的同工和挚友腓力·墨兰锁(P.Melanchthon)说:“腓力,你来,我们同唱《坚固保障歌》吧!”

马丁·路德不仅是一位基督宗教改革家,他在圣诗和圣乐方面的贡献,也是前无古人的。他不但大胆地修改了当时礼拜堂所唱颂的弥撒(多餐)曲,而且保留了当代各种形式的音乐,推陈出新地用德国文字,广泛地从古老的资料中采用歌词和乐谱,使圣诗群众化、通俗化,让群众都能参加歌唱。正如吕格堡所说:“马丁·路德不仅是一位宗教改革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天才的宗教音乐家,在宗教改革中他尽可能地保护了教会的传统音乐并创造了宗教改革所需要的新型音乐——‘德意志弥撒’。‘德意志弥撒’是适宜于小城市和村镇教堂使用的德文弥撒,从而使欧洲所有路德宗教会都能有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当然,大城市中的教堂都有高水平的唱诗班和乐器,早已具备了演奏各种弥撒的条件了。”13、14世纪起,随着欧洲城市的发展,各地先后组织成立自己的唱歌机构,在教堂以外训练歌手。

《坚固保障歌》的成功引起各国人士的赞叹。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先后将它选入他们的大乐章之内,如门德尔松将它选入了他所谱的《宗教改革交响曲(REFORMATIONSYMPHONY)》;歌剧作家麦亚白尔(Meyerbeer,1791—1864)将它采进他的《胡格诺教徒(LESHUGUENOTS)》;德国著名歌剧作曲家和乐队指挥华格纳(Wagner1813—1883)在他的管弦乐《凯撒进行曲(KAISER-MARSCH)》里也采用了它,使这首《坚固保障歌》在音乐界占有一席不朽的地位。

马丁·路德还是出版新教赞美诗的开创者。他于1522年出版第一本新教的圣诗集,仅八首,其中他自己写的四首。他的圣诗也和他的改教运动密切联系。1523年有两名青年神父因参加新教运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被活活烧死。马丁·路德闻讯,在极其悲痛之中写了一首凭吊的挽歌。1527年新教圣诗集增至63首,1545年增至125首,风行全国,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德语唱基督教的圣诗,有力地促进了新教的发展、德国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无怪乎聂夫在《西洋音乐史》上说:“马丁·路德在他的礼拜堂里保持了当时所存宗教音乐的各种形式,在宗教音乐的主干上,滋长了一些新枝……16世纪后半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追随着宗教改革的主流,培养了由这新运动所酝酿的新型的艺术。

古典音乐大师中与宗教音乐关系最密切的或者说终生致力于教会音乐的就算巴赫了。巴赫是一位典型的教会音乐大师,我们稍加论述一些他的宗教音乐特点,其余的大师们,则因限于篇幅就不多述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是举世闻名的德国古典音乐大师。他的历史和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都不需在此叙述,因为几乎已达到音乐界家喻户晓的地步。在此,我们仅略述一下他在宗教音乐上的贡献。巴赫是一位忠实的路德宗基督教徒,他的信仰和他的音乐作品一样高尚、纯洁、宏伟,他的品德也和他的信仰及他的音乐作品一样,晶莹、虔诚、极为善良,这一切都来自他的信仰——基督教新教。巴赫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初期,像马丁路德一样,巴赫在新教已形成的环境中是勇往直前的,在音乐方面更进一步实现了马丁路德的新教神学。

作为一个改革家,马丁·路德在基督教伟大的改革中,能有那么高尚的道德、伦理和圣乐开拓精神、创举,实在是少见的。总之,马丁·路德在基督教伟大的改革中展现出的高尚道德、伦理和圣乐开拓精神、创举,是他深厚的宗教信仰、前瞻的神学思想、以及对自由和正义坚定不移的追求的结果。他的生平和事迹不仅改变了宗教历史的进程,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改革者和先驱。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