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有时候我们活着,就好像永远不会死——读《钢琴师》有感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人生的比喻是这样说的,我们都是从生走向死的人,每个人都在排着队走向死亡。只是在排队等候的时候太无聊了,于是妈妈们开始织起了毛衣,音乐家开始了演奏,商人做起了买卖。再后来他们似乎就沉浸在了所做的事情中,忘记了自己是在排着队走向死亡。

有时候我们活着就好像我们永远都不会死一样,如果不是得了很严重的疾病或者是年纪老迈,不会有人为自己预备后事,也不会思考关于人生和死亡。在二战期间,死亡就是这样悄然地临到犹太人中间,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生命的终点。

《钢琴师》是一位二战期间华沙的幸存者写的,他是一名钢琴师。他的儿子说,也许他当时写这本书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并没有想要发表。书中很平淡的叙述了他的经历,就好像写日记一样,没有评论也没有指责,只是记述。

作者是一位幸存者,是几十万分之一的存活概率。书中记录了最开始战争临到的时候,人民盼望得胜、盼望盟军的到来,接着德国人对犹太人进行了集中,在集中营里随意杀害,尸体堆满了街道。这时候有投机商人出现,有犹太人警察的出现(他们本身是犹太人,却帮助德国人管理甚至杀害犹太人,是当时的汉奸)。作者看到父亲里面的绝望和软弱,他下跪祈求德国人饶了他们,这让他觉得很受侮辱。他看着附近的人莫名其妙地被杀,看到德国人当着母亲的面杀死她的孩子,他也亲身经历着和家人的分离,这一别就是永别。

后来他逃了出来,没有人敢收留他,收留他也是死罪,只因为他是犹太人。密谋起义的波兰人帮助了他,他每天想着如果被德国人找到了要怎么自杀才不那么痛苦。最后他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6年来的地狱般的生活结束了。他是幸存者,却有600万犹太人丧生。

《钢琴师》带给我的冲击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因为这是真实的。我里面出现了疑问,我不能解释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事。为什么神默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人性真的有这么黑暗的一面么?如果是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是否还能笃信上帝?

回看圣经故事,心里不禁发沉,从亚当的堕落、该隐的堕落、历代以色列君王的堕落,直到堕落的人们把耶稣送上了十字架。神的心是怎样的呢?他多么地失望和难过呢?纵观历史长河,有多少悲剧是我们不愿提起的,有多少战争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活在当下,在谱写着后来人的历史。我们要何去何从?当代的基督徒要给历史留下什么?

当我去搜索为什么德国人一定要杀犹太人的时候,有一条回答让我汗颜。里面说因为犹太人杀死了耶稣,所以当时的宗教人们认为犹太人就是犹大,所以对他们有仇恨的心。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或者是这历史悲剧中很小的一个原因,但还是让我汗颜。如果真是因为这个,那这样做的人与杀死耶稣的祭祀有什么区别?

最近“民粹主义”这个名词出现了很多次,简单的说这就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消灭一切和我想法不同的人。二战期间对于犹太人的杀戮也离不开民粹主义,不能接受和自己不同的人,所以尽行杀害。不要以为这个离我们很远,不要觉得我没有那么残忍。想一想当有人和我观念不同的时候我有没有很愤怒?有没有想要打人的冲动?我们没有杀人不是因为我们更好一些,只是没有条件。如果我们像当时的德国人一样可以随意地杀害犹太人,我真不敢保证我不会杀死一个让我生气的人。

《钢琴师》的最后记录了作者在一次出来找食物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德国军官,德国军官没有杀害他,而是帮助他找到一个很好的藏身之处,还给他送了面包和棉被。他说这是他在整个二战期间遇见的唯一一个还有人性的德国军官。多么宝贵的人性能在当时的境况下让一个德国的军官选择藏匿一名犹太人。

这一点点人性的光辉照亮了我里面的昏暗和绝望,也许灾难的出路就在这里。那是向着不同的接纳,向着生命的尊重和怜悯。这也是主耶稣教导的,他接纳妓女和税吏,他医治罗马百夫长的仆人,他怜悯不断哀求的迦南妇人。

今天的基督徒能否明白主的心?能否明白他向着迷失的羊的爱?我们要如何谱写这历史?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古人云,未知生焉知死。只是看不到死亡的终点,我们常常过分的看重了当下的得失。只是看着自己手里正在织的毛衣,弹奏的曲子,要做的买卖,却忘了我们是在排着队走向死亡。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